精彩回放

【 第1页 第2页 】  
解读“台湾意识”的三种形态
屈从文(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两岸处于严重对抗状态。进入九十年代后,面对台湾分裂势力的发展,大陆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打击台独,争取统一的行动。由于一些失误和行动上的急于求成,被台独政客恶意曲解,致使台湾民众认为是没有足够的善意和尊重,造成了一定伤害与撕裂,成为新的“悲情”。

  “台湾意识”的优越形态

  “台湾意识”的第三种形态是它的优越形态。这是台湾当局和台湾学者在提及“台湾意识”时刻意回避但事实上又无所不在的形态,历史上的“皇民心态”就包含有某种优越感,在台湾取得“台湾经济奇迹”与“台湾民主”之后,加之某种程度的文化优越感,台湾意识中的优越形态凸现了出来。

  台湾被日本割占后,日本殖民当局在台湾进行了一些殖民建设,由于经济发展基础较好,加之条件优越,到光复时,台湾的平均发展水平超过了大陆。在这个背景下,一些台湾民众的“皇民意识”开始发酵。在这些人看来,中国代表的是落后,日本及其统治下的台湾是先进的。一些“皇民”自诩为效忠天皇的子民,瞧不起中国的“骯脏落后”。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出于反共的需要,并没有对这种“皇民意识”进行认真清算,“皇民”优越感也就一直流传了下来。号称台湾文学代言人的叶石涛在其《台湾文学史纲》日译本发行时说:“我真正的祖国是台湾,但我内心的故乡是日本。”这种优越感刺激一些台湾人拼命诋毁大陆,诋毁“中国”,而对日本则吹捧有加。由此,就不难理解在象征中国耻辱的《马关条约》签订一百周年之际,吕秀莲、邱垂贞等民进党“立委”来到《马关条约》签署地日本春帆楼,“纪念改变台湾命运的历史大事,并提醒世人,一百年前台湾已脱离中国。”

  在取得“台湾经济奇迹”和成功“民主化”之后,台湾在政治和经济发展水平上相对于大陆取得一定优势,而且,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大陆要逊于台湾。只要稍加鼓动,台湾优越于大陆的“优越意识”很自然的便成为“台湾意识”的一个显在内容。

  李登辉曾经归纳出他眼中的“中国人”的特点:专制、封建、贫穷、落后、残忍。他一度主张与大陆争取汉人的正统地位,宣扬台湾人“比中国人还来得汉人”。民进党执政以来,执政当局没有一个人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当局有意去掉“中国人身份”的认同,要变成“台湾人身份”,试图为构建新的“台湾民族”创造条件。

  此外,在台湾当局竭力争取美国保护和扶持,拉拢日本的背后,也能看到优越感的痕迹。在台湾当局的一些人看来,接近美国不仅仅是利益和安全的保障,而且也是向“文明与进步”看齐,而与大陆统一则是与“落后和专制”为伍了。如此,去“中国化”,追求台湾“独立”,则是“追求文明与进步”的名正言顺之事了。由此,陈水扁二○○四年十一月二十日赴澎湖主持纪念荷兰侵占澎湖四百周年时,竟然赞颂荷兰人当年入侵台湾是台湾与世界接轨的开始,“令台湾历史写下崭新一页”也就成了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慎防台独势力欲改造“台湾意识”为“台独意识”

  台湾民众中存在的“台湾意识”的三种形态,为台湾当局和台独势力使“台湾意识”改造为“台独意识”提供了条件。从台湾岛“台独意识”发展的轨迹来看,台独势力有选择的对“台湾意识”进行有利于“台独”的塑造。原生形态的“台湾意识”是“台湾意识”的最基本组成部分,最久远也最深厚。台湾之所以在与大陆经历几次分合,此次分离已经长达五十余年之后,仍然能够维系“血浓于水”的情感,实则源于此。台独势力明白,要达到“台独”目标,必须割断这种与大陆及传统的联系。要达到去除原生形态的“台湾意识”的目的,必须让台湾民众同台湾不同于大陆,有别于中国,而悲情意识和优越意识则是可以利用的两个主要工具。近年来“台独”活动的发展表明,台独势力从思想观念入手,以台湾历史上的“悲情”、现实面临的“困境”和政治、经济、文化上某种程度的优势为手段,围堵原生形态的“台湾意识”的话语空间,突出台湾和“中国”的分野,挑拨台湾民众对“中国”的感情,在台湾民众中培养台湾和中国的两个实体的概念。最终以台独化的区域认同、文化认同、共同心理取代中国化的认同,达到其构建“台湾民族”的目的,最终走向“独立”。

  “台湾意识”向“台独意识”的演化,为两岸关系与中国和平统一投下了浓重的阴影。这种有意识的将“台湾意识”建构为“台独意识”的举动,正在割裂台湾与大陆的内在联系,使台湾与大陆之间渐行渐远。让人忧虑的是,“台独意识”己透过历史、文化领域逐渐进入台湾民众的意识之中,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意识中,其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观念已有从“中国”、“中华”转向“台湾”的趋势。如果听任台湾当局的“台湾意识”建构举动的发展,将对和平统一的努力造成极大损害。一旦其通过构“台湾意识”达到建构所谓“台湾民族”的目标得逞,中国和平统一的前景将变为不可能。因此,要实现和平统一,不仅需要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进行努力,还需要与台独势力在台湾民众中争夺认同感、向心力,在台湾民众中维持中国认同,此实为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一项长远之计。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05年7月号,总第91期)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