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放

两岸共同市场的理念与实践
萧万长(台湾)
前台湾行政院院长
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董事长
  两岸共同市场的提出

  今年四月底,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赴中国大陆访问,他与中共总书记胡锦涛先生会见达成的几项共识中,最引起关注的是双方同意「促进恢复两岸协商后优先讨论两岸共同市场问题。」

  我在二○○○年底提出了「两岸共同市场」主张,隔年成立「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致力于两岸共同市场的研究与宣扬。当时正值全球化的潮流迅速改变全球分工,而因应这个转变,亚洲内部新的经济整合方兴未艾。这四年来,我们看到两岸经贸快速成长,而亚洲区域经济整合快速地在进行着。令人遗憾的是,台湾,这个中国大陆重要的经贸伙伴,这个东亚、甚至全球产业链中不可获缺的一环,却无法积极参与这波经济整合。长远而言,这对两岸、对东亚都是一种不利的趋势。

  台湾在东亚经济的重要角色

  台湾虽小,但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今年五月十六日出刊的美国《商业周刊》(Businessweek),有一个大专题谈台湾经济,文章形容台湾的中山高从南港到新竹七十公里,隐藏着全球经济的枢纽。并称,台湾在全球IT产业的地位无可取代,就如中东石油在全球经济的角色一样。

  也许有人会问:现在没有「两岸共同市场」,两岸经贸交流已经这么热络,为什么还需要这个架构?以下,我将对两岸共同市场的构想与作用做全面性的介绍,说明两岸共同市场对两岸、对东亚,甚至全球的经济、政治与区域安全的重要性。

  「共同市场」概念的缘起

  「共同市场」概念源自欧洲。在法国外长舒曼(Robert Schuman)的推动下,法、德、义、比、荷、卢等六国,在一九五一年签订《欧洲煤钢共同体协订》( ECSC)。六国将煤、钢铁原料统一产销,破除贸易障碍。煤钢共同体也成了今日欧盟的雏型。

  为什么欧洲经济合作从煤、钢开始?德法两强间一向存着芥蒂,舒曼深知,让想统一的欧洲联邦出现,要先破除德法间的敌意。而煤钢正是整军备武的重要指标,若两国煤钢都统一生产处理,正是破除两者敌意最好表征。一九五○年,舒曼发表宣言指出;「(统一的)欧洲的实现将透过一些具体作为,进而展现真正的团结而达到。」煤钢共同体就是他要促进统一、和平的欧洲联邦之具体作为。

  这项构想带来的经济成就非凡,短短八年间六国钢铁产品的产量增加七成五,工业产值增加五成八。这项成功经验刺激了欧洲进一步的经济整合,一九五七年六国在罗马签订《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EEC),大家习惯称之为「共同市场」(Common Market),之后进一步整合为「欧洲共同体」( EC)。六国成功地协调了农产品价格、去除彼此间贸易关税,统一对非会员国的关税。

  一九八六年EC决议在九二年底完成「单一市场」。九○年代欧洲各国致力于贸易障碍的排除、经济政策的统一,更加强在社会政策、国防外交政策的协调。一九九九年欧洲中央银行成立,欧元诞生,二○○四年欧盟大幅扩张十个新会员国加入,目前总会员国共二十五国。

  最近,欧盟宪法未能顺利通过,让欧盟前景蒙上阴影。不过,不能否认的是过去五十年来,欧洲致力于统合的努力,为欧洲带来长期的和平与繁荣。

  欧盟刺激全球区域整合风潮

  欧盟整合带动了全球区域整合的热潮。美国开始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接着又成立亚太经合会(APEC)。二○○○年以来,东协加速整合,朝欧盟模式迈进,预定在二○○八年达成东协自由贸易区(AFTA),东协与中日韩三国的「东协加三」,于一九九九年宣示要成立东亚自由贸易区(EAFTA),预计在二○一二年成立。去年中国与东协发表「全面经济合作架构协定之货品贸易协定」,提出「东协─中国自由贸易区」架构,双方计画在二○一○年建立自由贸易区。而日本也在同时提出东亚经济共同体(EAC)的想法。

  欧盟对台湾的启示

  欧洲统合经验以及后续的区域整合风潮对两岸有什么启发?

  首先,两岸和平的维系,一方面要有想像力,能创造出新机制来解决争端、促进合作;另一方面,这个机制若要能持续、并扩大影响,它必须要有现实的基础。舒曼「煤钢共同体」的构想能具体落实,是因为它在经济上创造出实质的利益,让参与共同体的国家及人民,身受其惠,进而让这样个经济合作计画扩大、吸引更多成员加入。

  其次,制度差异是造成两岸价值歧异与政治冲突的重要因素。既然如此,为何不具体就一些制度歧异寻求解决?而最具体、并可带来现实利益的制度就是经济。两岸共同市场除需要整合贸易法规、关税、金融、会计各种经济制度,还因涉及服务、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部分,需要在其他社会制度的相容,如果能循序渐进,解决制度歧异,取得相容性,那么要谈政治制度的安排才能有个扎实的基础。

  两岸共同体即一中市场

  当然,两岸以及东亚的现况,与欧洲还是存在着差异。我们在参考欧洲经验,并具体考量两岸与东亚现况,提出「两岸共同市场」的主张。

  简单的说,「两岸共同市场」就是「一中市场」,也就是目前多国籍(跨国)公司所称的大中华市场(Greater China Market),未来这个市场除了台湾与中国大陆,港澳两地也应纳入。这四个地区在WTO的架构规范下,追求进一步的经济整合。

  两岸共同市场的经济效益

  目前东协与中国,甚至与东协加三的自由贸易区都在着手推动了,中港之间的CEPA也签订了,也许有人会认为,这将降低台湾对中国大陆的重要性,两岸共同市场对中国大陆还有吸引力吗?

  东协与中国合组自由贸易区,是潜力很大的经济整合计画;如果台湾被排除在波东亚经济整合之外,长远而言对台湾的经济会带来的重大伤害。不过,如果从东亚整体的发展来看,把台湾排除在外等于在减损整个东亚的经济力量。如前所述,台湾在东亚经济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东亚经济整合缺少了台湾这一块就不完整。区域经济整合是要把饼做大,是贸易的创造效应而非排挤效应,它是互利的行为,而非以损人来利己。更何况,东亚经济圈还要面对着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竞争,没有理由把生力军台湾排除在外。

  外贸是台湾经济之本,中国大陆是目前全球最重要的生产基地、最有潜力的市场。台湾不能在这个亚洲重要的经济中心缺席。同时,北京的态度影响台湾参与东亚整合,因此台湾要进一步参与东亚经济整合,一定要先与大陆先取得经济合作的协订,否则其他各国不愿先与台湾协商。所以对台湾而言,两岸共同市场必须视为核心要务。

  两岸经济制度的整合

  两岸共同市场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对两岸经贸做制度性的规画安排。这会进一步带动投资的增加,而对中国经济做出贡献。

  就制度面而言,两岸经贸往来热络,但长期缺乏制度规范,资讯不完全、交易成本与障碍过高,这些问题增加了投资的风险,阻碍了长期性、大规模的投资。尤其一些智慧财产、高科技开发的共同合作,更需要双方建构共同规范。若能以两岸共同市场为架构,协商制订规范,将大幅降低经济风险,增进两岸间大型、长期的经济合作。

  此外,全球化让跨国界的经济犯罪频繁,像九七年横扫各国金融风暴也愈容易发生。全球化也让各国内部所得分配、环境生态等问题变成不是单一政府可以解决的。欧洲煤钢共同体各国,可以共同规画劳工政策、协调产品供需失调,而欧盟更进一步协调统一社会与财政与金融政策,这些都有助于降低风险与成本,促进合作。

  推动两岸共同市场的步骤

  两岸共同市场到底要如何循序推动?首先,先把政治歧异放一边,就如同一九九二年两岸对「一中」内容,决定以「各自表述」的方式暂时搁置争议,两岸可以在这样的共识基础上,平等而务实地追求经济合作。

  在此基础上,两岸第一步要做的是贸易往来正常化,也就是先解决三通问题。台湾方面可先把目前已在两岸之间往来货运权宜轮的转口限制取销,允许货物可以入关。接着可对进一步的人货,海空的直航进行协商。只要两岸要有诚意,先避开政治歧见,相互谅解,要解决通航通商的技术问题并不困难。

  「通航」不只是消极的解除限制,事实上也开启了两岸一个新的合作契机:物流运输的合作。两岸与香港,可以将现有的运输物流做进一步整合,以联营方式经营海空运 ,加强各港口物流的经营合作。

  第二步是双方进行关税减让。关税减让,对双方都有着莫大的利益。台湾对中国大陆巨额的贸易顺差,主要是靠出口物料、半成品到对岸加工所累积的。关税减让,一方面带动台湾对中国大陆的出口,另一方面,这也有利于台商在将在大陆生产的产品,回销到台湾再进行二次加工,促进台湾高阶加工的发展。

  自由贸易区协定的名称

  第三步,签订类似自由贸易区协定(FTA),做为两岸推动经济制度调和及标准化工作的基础。

  自由贸易区协定的第一步,就是双方协商把相互之间贸易关税逐渐调降到零。中国大陆已和港、澳签署「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北京也希望以CEPA名义做为两岸经贸协定之名;但台湾担心被矮化。相对的,台湾希望用FTA,对岸则认为这是主权国家间的协议。事实上只要能发挥智慧,创造一个名词让两岸接受,就可以处理掉这个问题,例如我曾提出Closer Economic Operation Framework,「更紧密的经贸运作架构」来取代上述两者。相信也是个可行方案。

  这个经济架构,也应进一步考虑与港澳与中国大陆的经贸协定整合为一,朝向大中华自由贸易区发展。

  自由贸易区实现之后,就要进一步进行共同市场的推动,也就是需要在经贸制度、货币政策、对外关税、经贸政策上寻求进一步的一体化。从经贸关系正常化到大中华自由贸易区,再到共同市场的过程中,两岸需建立一个经常性的协商平台,持续规画相关的制度配套,解决争议。除了推动关税减免,还要注重陆续推动商品、人员、资金、服务、资讯等生产资源移动全面自由化。这也涉及到各自制度法规调整的问题,除了经济法规、还涉及环境、社会福利与劳工政策,这需要长期持续性的协商,而这也是具体进行两岸制度统合的实践。

  从经济统合走向政治统合

  两岸共同市场是条两岸经济合作可长可久之路,更是具体决解两岸制度差异、寻求两岸统合的道路。政治不只是意识型态,更重要的是制度。藉由对双方都现实利益的经济议题出发,延伸到各种制度歧异的调合,建立两岸间更密切的连系整合,这是最可行的一条路。

  两岸藉由经济这个「下层结构」的合作来突破两岸困局,在利益上密不可分,在基础结构上形成紧密相容,自然会越行越近。两岸共同市场等于是把经济合作做为维系区域集体安全的力量,透过制度化的经济合作、解决冲突矛盾,统合制度,让两岸共同发展繁荣。也只有在这个双赢基础上,两岸才有可能走向政治统合。这个历史机会就掌握在两岸人民手上。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05年8月号,总第9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