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两岸新闻交流之门宜开不能关
|
本刊编辑部
|
本社论的题目是取自1997年10月台湾陆委会编辑出版的一本研究文集《跨越历史的鸿沟:两岸交流十年的回顾与前瞻》的一篇文章中。该文在全面探讨了前后10年的两岸新闻交流状况后,得出有沟通就有瞭解,两岸新闻交流之门宜开不能关的重要结论。这个结论,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纵观两岸交流的历史,两岸新闻交流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两岸新闻交流起步早、起点高。尤其在1991年至1995年之间,两岸新闻界交流之密集、交流之深入、交流之高层次,都是有史以来罕见的。两岸记者的双向采访参观,两岸新闻媒体共同举办经济贸易研讨活动,两岸新闻界高层深入交往,都是在这几年完成的。可以说,两岸新闻界的互动、互信、互助的牢固基础,就是在这几年中打下的。
两岸新闻交流之门打开后,给两岸关系带来了什么?大部分人会认为,带来了两岸的更多更客观的资讯交流。这是肯定的。此外还有什么呢?至少有三个方面是必须认识清楚的。
一、两岸新闻交流是两岸关系的稳定器。
近20年来两岸关系最危险的时期,大致有这么几个:1995年李登辉访问美国;2000年民进党选举获胜,台独政党执政;2004年枪击事件后,民进党再度执政。几次重大危机发生后,两岸关系从最激烈的动荡中,最后缓和下来,原因非常多。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使大陆最终能够容忍克制。维持现状的民意,也迫使民进党及分裂人士在最后止步不行。
然而,新闻媒体的长期的交流、信息的充分沟通,在两岸民众心目中确定的地位十分重要,两岸民众彼此通过传媒的互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不会完全受局势煽动。因为互相瞭解,两岸新闻媒体大多能够理性报道,有所克制,绝对没有火上浇油。所以,不管在台湾还是在大陆,民意没有被新闻舆论撕裂,敌意没有被新闻舆论操弄。两岸新闻交流对两岸关系起到了稳定器作用。
二、两岸新闻交流是两岸关系的推动力。
两岸新闻交流不仅是人员的往来,更重要的是内容的传播。两岸新闻交流对两岸关系发展的推动力不可以低估。两岸关系中几次重大的历史步骤,都是新闻媒体推动的。
最具有象征意义的,是1991年8月的闽狮渔事件,因为两岸渔事纠纷,大陆派出了红十字会两名官员以及新华社、中新社两名记者赴台,此举一下子就推动了两岸交流的重大突破:
1,大陆公务人员首次得以因公进入台湾本岛。
2,实现了两岸新闻双向交流。
两岸新闻媒体,是两岸交流的重要桥梁。如台北中国时报与北京的中新社,在1990年代连续举办多次两岸经济贸易研讨会,以此为桥梁,大陆的部长级官员、著名经济学家、企业家得以入台,亲自接触瞭解台湾。相信很多有利于两岸关系发展的政策措施,都出自于两岸新闻媒体的共同推动中。
如果没有两岸新闻交流,两岸关系的发展动力势必受到严重损害,后果不堪设想。
三、两岸新闻交流是两岸关系的支撑点。
两岸关系是十分脆弱的,因为两岸执政党的互信没有建立起来,两岸政府层面的交流没有建立起来。更加严重的是,统一与分裂的斗争贯穿在两岸关系之中,两岸关系中,危机大、麻烦多、问题重。所以,官方关系无法成为两岸关系的支撑点。在这样特殊的状态中,两岸新闻媒体就起到了特殊的支撑作用。
沟通,是两岸新闻媒体起到的重要的支撑作用之一。两岸之间,隔阂太深,沟通是至为重要的。经贸交流、文化交流等等,都是在沟通,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新闻沟通。
解读,也是两岸新闻媒体起到的重要的支撑作用之一,如果透过现象看本质,是两岸间有责任、有能力的新闻媒体重要的任务,对峙中的两岸,只有新闻媒体才能有效地解读。
两岸新闻交流至今,曲曲折折,道路坎坷,但是令人欣喜的是,两岸新闻交流终究担负起了促进两岸关系、维护两岸关系的重任。
但是,两岸新闻交流现在仍然面临诸多困难,两岸对新闻交流的支持仍然不大。所以,本刊在此呼吁,正视与重视两岸新闻交流,为两岸新闻交流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这是为两岸民众好,为两岸关系好。本刊期盼,台湾在恢复新华社、人民日报记者驻点的同时,开放更多的大陆新闻媒体到台湾驻点采访,开放香港的中资媒体设立办事机构。大陆则应该更加全方位为台湾记者采访创造优良条件。
两岸新闻交流之门宜开不能关。这句话,今天的两岸仍然要珍惜之。
(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