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国际问题专家摩亨教授最近在《印度快报》上撰文说,英国首相布莱尔访印谈起印欧关系,在当今印度舆论界只不过是催眠曲,而印-中-美三角这个课题却是兴奋剂。现在我继续讨论这个问题是想在舆论界把“中美印新三角互动”从催眠曲转化为兴奋剂。
美国把美印关系置于美中关系之上
美国外交决策机制是三足鼎立,大的方针由国会掌握,具体事务由国务院及其职业外交官执行。总统却是总舵手,任何国家如果得到他的个人欣赏、支持、谅解都是最最有利的。一九四五年毛泽东力排众议去重庆和蒋介石谈判,他说,“统帅也得上阵”。现在北京展开“首脑外交”,胡锦涛走访北美,正是“统帅上阵”,如果能和布什畅快交心,必然对增进中美关系、减少两国之间摩擦大有好处。这次布什有意请胡锦涛去他家农场做客还有另一层理由:自从尼克松主政以来,美中关系的主旋律一直是外紧内松,布什也最喜欢私下解铃。他想把中美峰会设在乡下,听不见华盛顿的“中国威胁”嘈杂,更有利于增长实际友谊。从这一背景来看,美国许多评论家实在不理解这次北京对胡访美安排竟把白宫礼炮看得比农场做客更为重要。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黄靖说:“中国对接待规格的炒作是得了面子,伤了里子。”
还有过所谓“国事访问”与“正式访问”之争。从美国的观点来看,两者无大区别。可是北京却把它提到原则的高度,好像“国事”这两个字有千钧之重。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高级研究员米摄尔(Derek Mitchell)说:中国无法要求美国像对待印度那样对待中国。美印之间“没有原则上的分歧”,而中美关系却不如此。美国人担心有可能在台湾问题上与中国军事冲突,对印度却没有这层顾虑。美印同是民主国家,两国自然在“安全领域有很大合作潜力”。一切似乎显得美国把美印关系置于美中关系之上。
中美、美印两者之间的“非对称”实质
九月十三、十四日,布什总统、胡锦涛主席与曼摩亨辛格总理三人都在纽约共同参加联合国成立六十周年的庆祝与首脑聚会。从布什与胡、辛两人会见的安排(布胡会见在布什对所有外宾举行招待酒会之前,布辛会见却摆在布什就寝之前,只有半小时,布胡会见不但时间较长,而且允许国际记者摄影,事后还向记者回答问题)与美国舆论的报导来看,美国当然是以中国为重。
应该看到中美、美印关系两者之间的“非对称”实质(一个是苹果,另一个是橘子),无法相比。中美关系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就是:“经济紧抱,政见欠和,比翼齐飞,各念难经”。美印关系也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就是:“同文同制,相辅相成,各有千秋,高山仰止”。
美印关系:“同文同制,相辅相成,各有千秋,高山仰止”。
所谓“同文同制”,一方面印度上层精英都受英语陶冶,用英语俗话来说,是和美国精英“波长相同”(same wave-length)。另一方面,印度政治采用西方民主制度,和美国如出一辙(印度宪法把美国宪法的许多精神都搬过去了)。这两点使印度在和美国打交道时占了一定优势。打个比方,印度领导人访美,从五十年代的尼赫鲁开始一直到最近曼.摩亨.辛格总理为止,被美国国会请去讲演次数之多,是除了英国领导人以外没有任何国家可以相比的。所谓“相辅相成”,这也是和上面两方面有连带关系。印度独立以来,印美之间的学术交流,水到渠成,不像中美之间要通过翻译。在当今信息技术时代,印美的“同文”优点更加突出。印度知识界用电子邮件帮助美国人填税收申报表、分析医院化验物、甚至搞复杂的电脑程序等都驾轻就熟。现在还出现印度教师通过电脑、隔洋辅导美国学生做功课、准备考试等新人新事。
所谓“各有千秋”,就是说美国国情和印度国情也是一个苹果、一个橘子,两者之间很不对称。相比之下,美国和中国之间却共同点很多,很容易溶合起来。有两点可以证明。一是中美青年之间通婚人数比印美之间不但绝对数多,比率也高。另一点是美国人到发展中国家去收养孤儿,先从印度开始,后来扩展到中国。当今的趋势却是:美国人更喜欢收养中国孤儿,印度比不上。所谓“高山仰止”和“各有千秋”也有关联。从印度方面来看,美国似乎高不可攀,印度人并不像中国人那样普遍崇拜美国、做“美国梦”。从美国方面看,印度比中国更神秘,无法“同气相求”。
这样看来,中国和美国打交道也有比印度占优势的地方。美国人为什么更多地喜欢去中国投资,除了基础设施的差异以外,这两点因素也是起作用的。此外,印美之间还有第三国的障碍(中美之间却没有),这就是美国和巴基斯坦过于亲密,印巴之间却有半个世纪的“世仇”关系,虽然现在有所改善,但印度对布什政权百般依从巴国要求以及对巴国总统穆沙拉夫的高规格接待总不免耿耿于怀。这次辛格在纽约,穆沙拉夫也来了,布什只能小心翼翼,使印巴两国都不受冷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