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思考
2021年7月号,总第283期

民进党的“民主暴政”路径与机制研究
郭剑峰(厦门)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生
  【摘要】自2016年民进党重返执政后,将竞争性选举塑造为民主政治存在的全部,以民主选举和程序正义作为“暴政化”施政的托辞,在台湾社会营造出一幅所谓的“民主假象”。本文聚焦于分析民进党政权“暴政化”的路径与机制,以揭示其民主谎言。从生成路径来看,分裂化的选民政治结构、不合理的政治制度设计,和政治精英的理念与行动构成了触发“民主暴政”的基本要素,从而衍化出了带有“暴政化”特征的组织结构、行动方式和话语权力。 

  一、引言 

  2020年底,香港《亚洲周刊》刊出了一张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穿龙袍坐龙椅”的封面图,幷配文“台湾民选独裁幕后,绿营新威权主义现象”。而该封面所讽刺的正是台湾当下的政治社会现状,“英皇”治下的政治系统,行政专断、立法唯诺、司法应声,“民选独裁”成为了蔡英文新的政治标签。自2016年民进党蔡英文当权后,从打着“转型正义”的旗号对国民党进行政治清算,到以公权力关停中天电视台;从修订“国安五法”和推出“反渗透法”钳制两岸民众的正常往来,到罔顾民意强行开放含莱克多巴胺(瘦肉精)的美国猪肉进口。不仅台湾民众发出了“台湾民主已不能呼吸”“台湾的民主就是民进党作主”的声音,连民进党的资深人士都批评称,“民进党‘政府’越来越像戒严时期的国民党。”虽然台湾社会对民进党政权下的民主表现愈加不满,产生了重大的“民主赤字”,但民进党当局却始终将竞争性选举塑造为民主政治存在的充要条件,打着程序正义的幌子“暴政化”施政,民主选举反倒成为了“新威权”合法性的来源。 

  苏贞昌辩称:“民选就不会独裁。”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民主与独裁之间存在着大片的“灰色地带”,以选举界定民主的观念不再是金科铁律。斯蒂文·列维茨基(Steven Levitsky)和卢坎·威(Lucan Way)就重新定义了一种政体类型,称之为“竞争性威权体制”。其显着特点就是竞争是真的,但却是不公平的。安德利亚斯·谢德勒(Andreas Schelder)也将选举式威权归为一类政权形态,幷且认为是当前非民主政权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形态。如中国文化大学兼任教授周阳安所言:“台湾的新威权跟过去威权主义不一样,主要差异在于现在的威权主义还经过民选程序,套上了一层合法的外衣。”在台湾的政治生活中,也确实充斥着大大小小的各类选举。柯文哲直言:“台湾社会的悲哀,就是每天都在想选举。”对民主内涵的探索让位于非理性的选举狂热,导致整个台湾社会陷入了一种“选举主义”的谬误。而在民进党当局的操纵下,这一种对民主的“程序性理解”幷未创造出正向的民主绩效,反而造成了台湾社会“暴政化”特征的逐渐显现。……
(全文请参阅中国评论新闻网: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