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哲人远去 两岸损失重大
|
蔡玮(台湾)
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亚太所所长
|
2005年12月24日晨,笔者等一行刚完成在北京、上海地区与中国大陆研究单位、大学及智库学者的交流活动,开始启程返台。抵台后听到的第一个消息居然是海协会长汪道涵先生在当日清晨因病去逝,虽说汪老身体欠佳传闻已久,但骤闻此一不幸消息还是令人感到悲恸。
一九九七及九九年,笔者曾经两度蒙汪老在上海衡山宾馆接见,会谈过程中讨论的当然都是两岸关系方面的话题。一九九九年二月在温世仁先生的支持下,当林洋港先生决定发行《两岸双赢》月刊,以推动两岸合作共荣、双赢整合,并委由笔者出任总编辑时,笔者还曾特别敦请汪老写了发刊词「加强两岸合作,提高竞争能力」。抚今追昔令人不胜感叹。
还记得两度向汪老讨教有关两岸关系时,笔者曾经提出「一个中国、主权共享、两岸分治」的看法,希望汪老有所指教。当时汪老特别强调,大陆方面所主张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八十六字说法,希望台湾方面对此用语的精髓应该有所了解。后来,据知此一观点主要来自上海,尤其汪老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如今经过多年转折,中国已将此一精神透过胡锦涛今年四月的讲话,及《反分裂国家法》加以体现。汪老在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所做的贡献,就像辜老一样都将长留史册。
海基、海协辜汪二老一年之内相继辞世,两位长者都有强烈的使命感和深厚的中华文化素养,哲人远去对两岸双方都是重大损失。虽说由于政治原因,海基、海协荒废闲置已久,短期未来也不预见会有太大的改善,但万一双方有意重起炉灶,再续前缘,要再觅如此学养深厚、温文儒雅的继任人选实在几乎成了不可能的任务。在单位失去功能,主其事者难成其事,双方政治纠葛无解的情况下,两会淡出历史的可能极大。
截至目前为止,台北方面有关机构、官员或想藉机重新启动两岸、两会的接触与对话,最好的情况下甚至不妨制造官方接触的假像,但根据笔者对于中国大陆行事作风及其对原则问题坚持的了解,台北方面尽可尝试,但效果可想而知。北京方面在兼顾人情义理的前提下,或许不致给台北官方或海基会硬钉子碰,但台北如果想要藉机拓展、得到一些政治的利益,看来还是大可不必了。单纯、低调、适度才是最好的方法。越少的算计、越少的权谋、越少的政治,多些人道、多些真诚、多些诚心的关怀与悼念才能赢得对方的尊重。
谈到这里,其实我们可以做个阶段性的总结。首先,海基、海协两会确实是两岸官方的白手套,在双方具有基本共识(且不管它是统一、整合或融合),彼此政府支持,都有理想的情况下,双方负责人又都是翩翩长者,熟谙中国大陆政治的微妙精细之处,难怪两会可以化不可能为可能的达成一些成就,但如果前述因素消失时,两会的命运已经几可论断;其次,两岸目前问题仍然卡在九二共识及一中原则的问题,在陈水扁反覆无常,民进党政府敢于无所不用其极的情况下,中国大陆对台湾当局没有丝毫信心,即使海基会最后能够成功派出相当层级的私人代表前往上海吊唁,充其量而言其结果最多只有改善气氛的作用,要想有实质的突破大概想也别想。国台办副主任孙亚夫来台悼念辜老的折冲过程就是个例子。
其实,在台湾的频频示意及美国的关切之下,中国大陆方面确实一再表示,北京说话算话,大陆并不排斥与任何人或任何政党对话,也不管那些人过去说了什么话或做那些事,只要愿意接受「九二共识、一中各表」,北京都愿保持开放的态度。但中国方面也确实担心给外界错误的印象,认为北京在原则问题上也有松动的可能。所以只要台北的民进党政府不在这个基本问题上有所改变,两岸关系虽然不会搞到不可收拾,但也改善有限,如果民进党政府知道北京朋友在私下谈话时对陈水扁及相关官员用语之重,台北当局也该不必再有太多不切实际的幻想了。
汪老辞世对两岸关系的实质影响可能有限,但两岸先后少了一位有远见、有理想、愿意由民族发展角度,思考两岸共同利益的长者,这毕竟是一个重大的损失。未来,中国大陆方面还是会继续推动其当前洵属正确的对台政策,只要北京单方面能做、可做,对双方有利的事都会持续下去;台北方面如果仍要坚持「九二共识」等同于一国两制的定见或错误认知,那就只好让两岸关系继续蹉跎下去,只是这样下去对台湾绝无好处,但碰上了一个勇于向不可能挑战的陈水扁,大家也只好陪着玩了,要不然还能怎样?
(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