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期选举观察:美国再次启动纠偏机制
|
李勇(江苏)
本刊特约撰述
|
2006年11月9日,在美国中期选举中,民主党一举赢得了参议院和众议院的控制权,从而在共和党把持国会12年之后,民主党重新获得了两院控制权。民主党预料之中的胜利表明美国制度内的纠偏机制再次启动,美国的政治版图将发生新一轮深刻改变。
美国政治制度设计:纠偏机制
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其政治主流的基本倾向是走中间路线的。虽然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程度的偏左或偏右,但总是局限在一定的框架范围之内的。特别是,美国的独特的制度设计使其具有很强的自我修正的纠偏功能。一旦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其主流的政治倾向偏离中间路线过远,而危害到国家利益时,美国国内总有一股内生的政治力量使其向中间路线回归。因此,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虽然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路线、主张占据社会的主流地位,但从没出现过像希特勒德国那样,对内对外政策走向极端的狂热、短视和非理性。
例如,20世纪70年代初的越南战争后期,美国的对外政策走到了本国历史上的狂热、短视和非理性的顶点。至少上百万越南人和五万美国人直接死于这场战争。1973年美国被迫从越南撤军,固然主要是国际因素的作用,但美国国内的反战运动,也是詹森总统宣布不竞选连任、尼克森政府决定撤军的重要原因。
正是因为美国政治制度中存在着这么一种独特的自我纠偏机制,才使得美国总能走出一时错误政策对国家实力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总体上保持着一种上升的势头。客观地说,美国从1776年建国到现在,其国家实力是逐步上升的,虽然其中也有平缓与下降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越南战争失败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民族耻辱;石油危机、美元危机严重打击了美国经济;在国内,黑人斗争、民权运动、水门事件引发了多重社会危机;国际上,第三世界的反美风暴此起彼伏,日本、西欧缩小同美国的经济差距,苏联战略扩张势头强劲。当时,美国真是内外交困、四面楚歌。但是,1981年雷根总统上台后,经过短暂的政策调整,美国很快走出困境,实力地位明显复苏。
新保守主义路走偏锋
冷战结束后,美国更是成为世界的惟一超级大国。与此同时,美国政治光谱也迅速移向极右的激进的新保守主义。在布希政府的外交班子中,副总统切尼、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等都是右翼的保守主义者,他们的政治哲学是“美国第一”、“美国优先”和“单边主义”。在新保守主义者眼中,美国就要利用空前的实力优势,追求绝对安全和绝对霸权,他们置国际机制与国际道义于不顾,用强权胁迫、干涉甚至侵略其他弱小国家,用美国的价值观改造这些国家,试图建立一种全新的“美国治下的和平”。
在这种情况下,2003年3月,美国悍然发动了伊拉克战争。但事与愿违,美国不仅没有建立“美国治下的和平”,反而遭遇了严重的挑战。目前,美国已在伊拉克陷入经久、严重和难以拖延对付的军事和政治困难,美国的国际权势和地位也因此在局部出现了严重的逆转。
在美国对外政策逐渐走向狂热、短视和非理性,背离美国实力地位和国家利益时,美国政治借助于此次中期选举,再次启动了纠偏机制。布希总统所在的共和党交出了占据12年的国会控制权,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也在批评声中黯然下台。《纽约时报》评论说,民主党在国会两院的双料胜利只有一个解释:对布希政府和共和党控制国会方法的愤怒批判。
价值取向在于自由主义传统
其实,不仅是在政治生活方面,在经济生活方面,美国也是一直在自由放任与政府调节之间摆动,寻求平衡,以期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利益,而不是拘泥于某一种手段或政策。这从对美国经济最具影响力的四位经济学家的理论价值取向也可见一斑。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即强调市场的自我调节,专业分工,政府作用的严格限制和自由贸易;凯恩斯的政府干预制造需求解决萧条和失业的理论;哈耶克的“自由市场”理论,反对一切政府干预;熊彼得的“企业家社会”,以思想和技术创新为经济的动力。由此可以看出,在经济制度方面,美国虽然绝对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但是在不同时期,保留不同程度的政府介入,并且在两者之间实现了动态的最佳平衡。
美国之所以在政治、经济生活中能够在两种看似截然相反的价值取向之间做到趋利避害、实现平衡,是因为这些看似相反的价值取向都根植于同一种自由主义传统,其核心思想,即自由、民主、公民权利、三权分立、政教分离、以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宪法至上的法治等等,都是美国社会成员一致接受并且不容挑战的原则。在美国社会引起争论的,只不过是在政治、经济方面如何解释和实践这些原则。
在美国,自由主义同保守主义之争构成了美国政治、经济生活中斗争的主线。但是,即使是传统的保守主义,他们所要保守的也是自由的传统。他们所要保守的也是形成于英国、光大于美国,从盎格鲁——萨克逊到美利坚—脉相承并扩展到整个世界的自由主义大传统。而在美国政治光谱中最左端的激进左派,虽以批评美国政府为已任,但其思想武器仍旧是美国自由主义传统的核心原则,即政府是为人民设立的,个人的权利高于国家的权力,因而美国人民有理由批评以至推翻自己所不信任的政府。因此,在美国主流政治、经济生活中,即使是最激进的价值倾向,也没有脱出自由主义的框架,所谓的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之争,只不过是一个核桃的两半。
调整是为了美国利益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以此次中期选举为标志的美国政治的新一轮调整,它并不会对美国的内政外交带来根本性的改变。民主党和共和党在内政外交方面的分歧只是策略和手段方面的分歧,在根本路线方面并没有分歧。美国对于“单极时刻”的追求、对于绝对安全和绝对霸权的追求是不会改变的。
对于中美关系来说,美国此次政治风向向民主党方向回归,并不意味着中美关系将会比目前更加稳定。新一届众议院议长民主党领袖南希•佩洛西在对华政策方面就一贯持强硬和批评立场。美国学者罗伯特•哈撒韦认为,民主党可能对布希政府施加压力,促使其在贸易、人权、宗教自由以及与台湾有关的问题上,对中国政府强硬一些。此外,民主党带有浓厚的保护主义和平权主义色彩,一般比较关心地方的利益,认为太多的“中国制造”的产品进口对当地制造业是很大的冲击。因此,为了保护中小企业的利益与劳工的利益,民主党势必对现行政策作出调整,而这些将不可避免地对中美的贸易关系产生影响。来自纽约州的民主党众议员查理斯•兰热尔已经声明,他希望白宫对中国不公平的贸易行为采取更加强硬的路线。民主党参议员查理斯•舒默、马克斯•鲍卡斯等正在起草一项法案,这项法案将以限制进口的形式向中国施加压力。
如果美国国内对于此次政治纠偏进一步形成共识,民主党人顺利赢得2008年的总统大选,美国就很有可能逐步恢复因伊拉克战争而受损的软实力,美国的综合实力将会进一步增强,而这完全有可能使得美国在未来处理中美关系时态度更加强硬。
(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