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国会山权力的变迁与美国内外政策走向
|
袁征(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
|
·中期选举结果反映了甚么?
·未来美国内外政策会发生哪些变化?
·美军会在半年内从伊拉克撤军吗?
·中美关系面临哪些影响?
2006年11月7日,美国举行国会中期选举。时隔12年之后,民主党人再次同时掌控了国会两院,布希总统则将变成名副其实的“跛脚鸭”。而国会山权力的转换,势必给美国内外政策带来相应的变化。
美国国会中期选举:民心思变
选前人们普遍认为,民主党人将获取更多的席位,但并不能确定其是否能够同时掌控两院。然而,选举的结果却是民主党人全面胜出,自1994年国会中期选举以来第一次掌控参众两院。
影响这次选举结果的首要因素就是伊拉克战争问题。伊拉克至今一片混乱的局势,加重了选民的担忧。时至今日,美军在伊拉克死亡人数已超过2800多人。布希政府僵硬的立场并未被选民所认可,相反民主党人要求调整对伊政策、分阶段撤军的主张获得了多数选民的支持。美联社在选举当天的民意调查显示,大约三分之二的民众反对伊拉克战争,多数选民表示美国应当从伊拉克撤出部分或全部军队。
共和党丑闻缠身,名誉扫地,这也是影响此次选民投票的重要因素。随着阿巴拉莫夫游说丑闻的不断曝光,多名共和党议员卷入其中,白宫也被牵扯其中;而众议院多数党领袖汤姆.迪莱涉嫌受贿和挪用竞选资金;临近选举又曝出共和党议员弗利性骚扰的丑闻。所有这些丑闻,都引起了选民的极度反感。根据投票结束后的民意调查,四分之三的选民表示,近期不断曝光的道德和腐败丑闻是影响他们投票的重要因素。共和党人的丑闻,特别是在道德层面引发的信任危机,不仅疏远了中间人士,而且失去了部分笃信宗教的选民的支持。甚至一些原本最忠于共和党的右翼白种福音派教徒,投票当天或者待在家中,没有给共和党投票,或者转而支持民主党人。接二连三的丑闻,影响了共和党的形象,失去了不少选民的支持。
就传统而言,美国选民向来就有一种政治心态,认为两党分别掌控白宫和国会,才能形成有效的制衡,防止政府的腐败和决策出现偏差,因此更期望白宫和国会控制在不同政党的手中。自911恐怖袭击以来,行政部门的权力明显上升。“虐囚事件”、“窃听门事件”等各种丑闻曝光了布希政府的“胆大妄为”,更增加了人们对于民权日益遭受侵蚀的担心。美国人向来对政府持有怀疑的态度,认为政府权力的过大会危及个人的自由权利。越来越多的选民认定,美国处在错误的轨道上,而白宫和国会都掌握在一党手中,失去了应有的监督和制衡,未必是件好事。这是民主党人赢得这次选举的一个深层次因素。
良好的经济和就业状况并没有能够有效地帮助共和党争取选票。目前美国经济运行良好,美国的失业率也降到了近年来的最低点。但是,布希的减税、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政策都被认作是有利于富人和大企业的,中下层选民从中受益不多,从而造成美国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而布希政府高层官员和一些大公司千丝万缕的联系,包括哈利伯顿公司的丑闻,都在美国社会激起轩然大波。在12个竞争最激烈的国会选区中,选前一天的民调显示,高达51%的选民认为共和党被大公司所左右,只有8%的人认为是民主党。
在很大程度上,中期选举往往是对总统执政的一次全民公决。就选举的结果而言,与其说是民主党变得十分强大,不如说被丑闻缠身的共和党名誉扫地。不少选民并不是看候选人如何,而是投票反对布希总统的内外政策及其所属的共和党。美国民众对于目前的状况极为不满,超过三分之二的选民认为美国处在错误的轨道上,应当加以改变。
自20世纪80年代里根执政以来,美国社会整体右转。及至小布希上台,新保分子将极右保守路线发挥到一个极致,内外政策的意识形态色彩相当浓厚。此次中期选举,则可能让美国的政治思潮从极右开始向中间回调。不过,民主党人的此次胜利,并不一定意味着公众的倾向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他们只是通过选票发泄着对共和党人的不满,因此这次回调的幅度有多大,还值得进一步观察。在笔者看来,2008年大选的结果将是一个风向标。如果民主党人能进而在2008年的大选中大获全胜,那么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美国政治思潮的走向。
未来美国内外政策的走向
随着民主党人入主国会山,美国的政治生态发生了变化。由于低迷的支持率和此次中期选举的失败,布希在共和党阵营中的声望也遭受重创,这就使其不易获得共和党议员团结一致的支持,从而在和民主党控制的国会打交道的时候更加困难。当然,这次选举仅仅是2008年大选的前哨战,双方的着眼点将是两年后的争夺。无论是在国内议题上,还是在对外政策领域,民主党人主导的国会和布希政府必将展开一番较量。
可以预料,民主党人将在社会保障、医疗保健、教育等领域有所举动,更多地考虑中产阶级、弱势群体和少数族裔的利益,而阻挠布希政府推进的保守规划。民主党人已明确承诺,将首先推进立法提高最低工资;增加拨款,强化国土安全;增加对高校学生的借贷;推进干细胞研究;阻止任何社会保障私有化的计画,授权政府同医药公司谈判以降低药品价格;推进替代能源的开发以实现能源自给等。
在对外政策领域,民主党人也有了更多的发言权。相对而言,民主党更为强调国际协调与合作。随着民主党入主国会山,布希政府受到的牵制加大。考虑到民众反战的情绪,布希最终宣布了五角大楼的人事更替。拉氏的去职为布希和民主党人寻求共识铺设了必要的条件,这也是布希政府一个明智的选择。不仅如此,随着拉姆斯菲尔德的去职,赖斯领衔的国务院的影响力将会进一步上升。可以肯定,未来布希政府咄咄逼人的单边主义风格将会进一步收敛。有一种观点就认为,随着民主党人掌控国会,对内推行极右保守政策、对外推行单边主义强硬外交的“布希主义”走到了尽头。
未来美国的伊拉克政策将会出现一定的调整。这次选举中表现出的民意已经相当明确,清楚地表明民众对伊拉克的现状已失去了耐心。向来固执的布希也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表示将会聆听来自各方包括民主党人对伊拉克战争的想法或建议。民主党阵营中,多数新当选的参议员或者反对伊拉克战争,或者要求从根本上改变对伊政策。即将出任下届参议院多数党领袖的哈利.里德、武装力量委员会主席的卡尔.列文和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席的拜登都明确表示,新一届国会将首先考虑让美军在未来四到六个月中分阶段从伊拉克撤军。不过,能否两党一致推出体面撤军的方案,依旧是个未知数。即使在两党内部,也存在分歧。由前国务卿詹姆斯.贝克和前民主党议员李.汉密尔顿领衔的“伊拉克研究小组”将提出一系列建议,以便在此基础上形成两党共识。根据各方的报导,建议可能包括寻求同叙利亚和伊朗等周边国家的合作,稳定伊拉克的局势;召开国际会议,寻求多边合作,派驻国际安全部队;尽快重组伊拉克军队,使其承担维护秩序的任务,而逐步将美军撤出。不过,近期内大规模撤出美军的可能性不大。
在朝鲜和伊朗核问题上,美国防扩散的立场不会变化,但在具体操作上会相对灵活。在“六方会谈”的框架下,美朝将举行具有强烈一对一色彩的双边会谈。一旦获得朝鲜方面的应和,也不排除民主党重量级人物访问朝鲜。民主党参议员拜登和列文都公开主张在继续“六方会谈”的同时,美国应当同朝鲜直接对话。此前,朝鲜方面一直要求美朝直接对话,但布希政府拒绝。即使民主党不能迫使布希政府直接与平壤对话,也有助于其在朝核问题上采取相对务实的立场。
随着民主党人掌控国会,贸易保护主义的思潮则会进一步抬头。民主党人向来和中小企业与劳工组织联系紧密,对自由贸易和全球化抱有成见,抱怨美国失去了更多的工作机会。民主党人更加强调“公平贸易”,要求其他国家开放市场,减少贸易赤字。在此次中期选举中,一些国会议员就打出了反对自由贸易的大旗。此前的6年,布希轻易地获取了贸易“快车道”的谈判权,但未来面对民主党人主导的国会,势必要费一番劲。
由于执政理念的差异和选民因素的考量,布希政府和新一届国会之间的争夺在所难免。不过,双方还有妥协与合作的需要。在初步的选举结果出来后,布希和切尼一起先后同民主党众参两院的领导人会面,表明布希对于民主党控制的国会的重视。在民主党方面,新一届国会中,特别是在参议院,主张中间温和路线的力量将会占据上风。如果民主党人在国会中一味发起党派之争,而不去解决问题,那就会很快失去中间独立选民的支持,而这些人的支持恰恰帮助民主党人赢得了中期选举的胜利。在力量结构上,新进入国会的多数民主党议员大多是温和派,他们未必会和民主党自由派的主流完全保持一致,而更多考虑所在选区的实际情况。比如,来自内布拉斯加州的民主党参议员本.尼尔森成功连任,在过去多数情况下没有和其他民主党议员保持一致,这就意味着在很多时候参议院将是50对50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民主党人要有所作为,也必须进行妥协。
中美关系受到的影响有限
民主党人执掌国会山,也会对中美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民主党人向来关注民主和人权,自由主义色彩尤为浓厚。即将出任众议院议长的南希.佩洛西来自三藩市,选区内有大量华人。自1987年进入众议院后,她就一直在对华问题上十分活跃,不断攻击中国的人权状况,反对无条件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反对北京申奥,反对加强美中文化交流。而可能出任众议院国际关系委员会主席的兰托斯向来主张,推动人权应当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核心部分。他建立了国会人权核心小组,不仅关注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权状况,而且关注右翼独裁政权的人权问题。即将出任参议院多数党领袖的里德则数次致函布希总统,要求在人权和贸易问题上对华施压。因此,未来民主党掌控的国会将在人权问题上对华施加更大的压力。他们不仅指责中国的人权状况,而且会要求中国在缅甸、苏丹等国家的人权问题上改变立场。
不仅如此,由于民主党与中小企业和劳工组织关系密切,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突出,所以在对华贸易问题上,诸如人民币汇率、贸易逆差、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施加更大的压力。不难想像,未来国会中有关这些问题的涉华议案将会明显增多。
不过,国会权力的变迁对中美关系的冲击相对有限。首先,目前美国的关注重点还是反恐和防扩散,而恰恰在这些问题上,美国需要中国的战略合作。其次,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中美关系已建立起一套自我调节机制。自911恐怖袭击以来,中美关系发展势头良好,两国高层来往频繁,双方沟通与协调顺畅。除了两国元首频频会晤之外,中美还开始了战略对话,而中美军事交流也逐步恢复。经过多年的碰撞和磨合,中美双方都能直面分歧,尽可能寻求合作。第三,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无论是共和党人,还是民主党人都有了基本的共识,即中美之间并非“零和游戏”,保持对华的良好关系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去年布希政府将中国界定为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得到了美国朝野上下的认可。在这次选举中,鲜有候选人将中国问题作为选举议题来攻击对手。最后,在决策架构上,国会往往在国内问题上有更大的发言权,而总统通常能够掌控外交政策的主导权,因此国会的噪音未必会直接对中美关系造成冲击。基于这些考量,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中美关系将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