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题:“聚同化异: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方法论探析” 作者:陈先才(厦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林悦贤(厦门),通讯作者、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政治所博士研究生
【摘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台湾问题已经到了一个重要节点。和平统一政策仍然是大陆方面对台工作的大政方针,但“台独”势力及外部干预势力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的威胁正在与日俱增,其后果不容低估。新时期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不只是正当其时,更要由“求同存异”升华到“聚同化异”,从而将两岸共识推进到更高的层次。两岸关系要以“聚同化异”为引领,力争在“聚同”中“化异”,在“化异”中推进“聚同”,不断增进政治互信,从而为两岸关系的持久和平稳定奠定重要的基石。
一、“聚同化异”贯穿于两岸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矛盾观强调,矛盾是指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包含着同一性与斗争性两大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称作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称作同一性。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便是矛盾规律,事物之间联系和发展的本质正是体现于此,它也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依据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首先,矛盾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的思想当中。其次,矛盾规定了事物向前发展的基本性质和总趋势。无论是解决认识矛盾、社会矛盾以及其他一切矛盾,都在不断推进人类社会及事物的发展。最后,矛盾分析法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也是人们认识和改变世界的根本方法。所谓矛盾分析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说的对待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本质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活的灵魂。矛盾分析法对认识各种对象和指导各门科学都是普遍适用的。①这就需要我们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这个思想方法的实质就是承认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统一,说明任何事物、现象都可以划分为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矛盾观对于我们今天思考台湾问题,尤其是进一步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方面,矛盾存在于所有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这是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的一个核心观点。它提醒我们不要只看到事物的一面,而是要全面地、发展地看待世界。海峡两岸之间存在一些固有的分歧是客观事实,分歧本身幷不可怕,重点是两岸要采取何种态度来面对和解决。另一方面,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告诉我们,对立面是相互依存、相互斗争的。这种斗争是绝对的,而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我们要掌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原理,从而为解决矛盾及推动事物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在当前两岸融合发展新阶段,“求同存异”是两岸凝聚共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但不能止步于“求同存异”,而是应该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进一步积极地“聚同化异”,不断增进两岸政治互信,这是新时期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化解两岸分歧的重要方法论。
所谓“聚同化异”,即聚其同,化其异,幷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实现升华,从而为两岸政治和解与融合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可能前景。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在会见国民党主席朱立伦时强调两岸应努力“聚同化异”,这是中共领导人在两岸关系论述中首次使用这个词语。此后,大陆官方及涉台专家学者对“聚同化异”的表述或论述幷不少见。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郭伟峰认为,“聚同化异”论是习近平哲学思想的创新,充满了哲学新思维,是传承了毛泽东如何解决矛盾的哲学思想。即在“求同存异”的哲学思想基础上,关键在于如何掌握好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他认为,“聚同化异”是“求同存异”的升华,“求同存异”是“聚同化异”的基础。同时,他认为,要存“小异”,化“大异”,要抓住台湾问题的主要矛盾。②王耀华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来论述“求同存异”与“聚同化异”的关系,他认为“聚同化异”是“求同存异”进一步发展的新层次、新境界。③严安林认为两岸分歧客观存在,但两岸互动不能原地踏步,“聚同化异”有助于促使双方不是停留在尊重差异、保留差异的阶段,两岸应该主动化解政治分歧,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放任问题的存在。④周志怀也特别强调,两岸关系的发展应该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不断寻求新的共识,从而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提供新的动力。⑤
当前两岸关系进入深水区,尤其是“台独”势力与外部势力勾连,给两岸融合发展进程增添不小的压力,我们不但要对此保持战略定力,更需要迎难而上,努力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开创新局。台湾问题的复杂性自然是不言而喻,其形成至今已经超过70多年,既涉及到历史遗留问题,也涉及到两岸在意识形态和军事方面的对抗,甚至包括外部势力介入的挑战等等。但事物是发展的、变化的,随着大陆的综合实力增强,推进国家完全统一进程的物质基础大为丰富,特别是两岸融合发展进程不断深入,两岸人民在经济及社会等领域的整合进程早已启动。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们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就要破解台湾社会长期存在的一个迷思,即台湾方面只要维持住“两岸现状”,便可以无限期回避两岸统一的问题。实则不然。事物的发展具有多面性,而且是发展与变动的,内外部环境已经发生改变,两岸关系发展正在面临新形势。一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已经不可逆转,海峡两岸不可能永远维持“不统一”状态,这不符合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而且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规律背道而驰;二则是阻挠两岸统一进程的因素也在发展变化,如果只是强调“求同存异”,则无疑会给“台独”势力以维持所谓的现状来制造事端,甚至有可能助长“台独”势力的膨胀心态;三则是外部因素也在复杂变动之中,这可能会对台海所谓的现状造成颠覆性的冲击,尤其是美国,基于其维护世界霸权的战略企图,近年来不断武装台湾,阻挠两岸融合发展及统一进程的实质性动作不断加码。
两岸关系发展进程如何推进?这是所有中国人关注的重大问题。从两岸关系发展的实践来看,两岸分隔70多年来,尽管“台独”势力始终不愿意放弃其分离主义意识形态,但两岸统一的大势正在形成,两岸关系本身也是被“聚同化异”的实践所证明。李登辉抛出的“两国论”,以及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调,都曾严重冲击两岸一国的基本政治共识,完全背离两岸“聚同化异”的精神,引发了台海的重大风险,但最终均以失败而告终。蔡英文执政八年,试图以所谓的“维持现状”来弱化两岸的政治基础,致使两岸关系对抗以及台海局势风高浪急,但依旧无法跳出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框架。虽然当前赖清德当局企图“以武拒统”,但可以预见其“台独”幻想的破灭。事实证明,“聚同化异”是有利于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以及推进统一进程的重要方法论。
当前,国家完全统一的历史大势正在不断形塑,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海峡两岸只有以“聚同化异”为引领,才能维持两岸关系的持久和平稳定。一则是两岸统一是现在进行时,不是未来时。两岸文化一脉相承,两岸经济一体化发展、社会整合进程不断深化。尽管两岸统一面临诸多挑战,但在“聚同化异”精神指导之下,两岸的政治分歧必然能够消弭于无形之中。二则是“两岸现状”不可能永远维持。“维持现状”其实是西方干预势力以及“台独”势力的话术,是为阻挠两岸统一设置的话语陷阱,其目的在于尽量延缓两岸统一进程。我们当然要予以反对,这种论调是消极的,没有任何建设性的。此外,关于“两岸现状”的内容到底为何,目前各执一词。如果将现状视为“两岸不统一”的现状,我们当然要反对。两岸要做到“聚同化异”,首先要对“两岸现状”有合情合理的界定,即两岸从未分裂成两个国家,两岸的主权是统一的,两岸的统一过程是需要积累共识的过程。其次,两岸要增强对同属一个中国的共同认知,增强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最后,两岸对于两岸统一的方案问题各有主张,更需要“聚同化异”。认同幷追求国家统一是需要聚的“大同”,两岸关于统一方案中不影响原则和两岸关系性质的差异和分歧则可以逐步化解。
二、当前进一步深化两岸融合发展需要坚持“聚同化异”
两岸关系发展到今天,尽管中美战略博弈空前加剧,民进党当局也极力阻挠海峡两岸的统一进程,但是整个台海局势及两岸关系的时与势已经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大陆方面不只是牢牢掌握两岸关系的主导权,更是在主动形塑台海局势及两岸关系的走向,加大推进两岸完全统一历史进程的力度。当前,在进一步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有必要坚持“聚同化异”,从而确保两岸融合发展不走偏,重实效。
(一)完善两岸融合发展制度体系,夯实两岸“聚同化异”的基础性条件
两岸融合发展作为推进海峡两岸统一进程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需要不断建构幷完善两岸融合发展的制度体系,从而为两岸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聚同化异”奠定基础性条件。由于上个世纪40年代中后期的国共内战等原因,两岸长时期隔海峡对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制度体系,无论是政治体制、经济制度、文化及社会规范等,都有较大的差异性。差异性的存在虽然为各自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也呈现不同的特色,但就中国国家统一进程而言,进一步推进两岸融合进程中的“聚同化异”不仅有其必要,而且有其现实的需求。当然,这种“聚同化异”幷非是一方要绝对消灭另一方的特色,而是要立足以下几点:
一是要站在推进国家统一高度上增强双方的最大共识,这是“聚同化异”的根本之道。即这里所谓的“聚同”,是聚大同,是方向上的同,而非完全的一致,更不是一方要消灭另外一方。
二是要把各自有特色的、有价值的予以保留,这也是“化异”的深刻内涵。差异有矛盾的方面,只要不损于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有价值的都可以保留。
三是要在聚同的过程中不断去化解分歧,为最终形成共识创造条件。现阶段就需要坚持融合发展战略,通过不断完善融合发展的制度体系来加以保障。
(二)增强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是两岸“聚同化异”突破的关键
在两岸融合发展过程中“聚同化异”,需要在关键面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在当前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进程中,“聚同化异”的实质就是要在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独”的问题上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客观而论,经过七十多年的努力,台湾问题作为中国内政,包括“国际社会普遍承认一中原则”、“反对台独”的大格局已经确立起来,幷且已经行稳致远,但毕竟海峡两岸长期未实现完全统一,加之民进党在岛内长期执政局面之形成,台湾社会民意走向以及岛内主要政党的大陆政策都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客观上也给我们今天推进的和平统一战略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与影响。
一是台湾是一个选举社会,党争激烈是台湾岛内政治的重要特点,各政党基于短期获得选票的利益考量,不少政党的大陆政策不断趋于保守,这种情况客观存在。以国民党为例,国民党近年来由于长时期陷入在野状态,其内部有一部分人基于选举思维“乱开药方”,试图在坚持“九二共识”的态度上后退,甚至意图用其他论述来替代“九二共识”。尽管目前国民党中央的大陆政策总体上坚持“九二共识”,但蓝营内部出现的诸如“‘九二共识’不利于国民党选举”的杂音非常值得警惕。
二是两岸融合发展进程之所以是推进国家统一进程的关键环节,首要是在两岸融合发展的全过程,始终以“聚同化异”为引领,不断汇聚两岸同属一中的民意支持基础,进而更大层面壮大反“独”促统的力量,增强海峡两岸要求统一的社会舆论氛围。
(三)“台独”分裂势力和外来干涉势力是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实现两岸“聚同化异”的重大挑战
两岸融合发展进程要实现“聚同化异”之功效,就必须激浊扬清,破解各种干扰因素的负面影响,从而为两岸融合发展的顺利推动塑造有利的内外部环境。
就当前台海局势形势而言,影响两岸融合发展进程的相关因素复杂多样,主要有来自两方面的重大挑战。一方面,外部势力对融合发展进程干扰的力度不断增大。台湾问题自形成以来,一直饱受外部势力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的干预,这也是海峡两岸实现最终完全统一的最大外部障碍。近年来,随着中国大陆的快速崛起,以及两岸融合发展进程的加速推进,加之中美综合实力的快速拉近,美国担心其霸权受到挑战,企图遏制中国的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始大打“台湾牌”,与岛内“台独”势力沆瀣一气,不断制造台海局势的紧张与动荡,企图影响两岸融合发展的顺利推进,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台湾岛内“台独”势力抗拒两岸融合发展的历史大势。“台独”势力一直是影响国家统一进程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民进党在岛内长期执政局面的形成,绿营尤其是“台独”势力企图勾连外部势力,其野心不断膨胀,对外加紧推动“以武谋独”“倚外谋独”的动作,对内则是利用各种手段来打压统派力量。近年来,从蔡英文到赖清德,台湾当局大肆增加对美军购,恶意限缩两岸民间交流,全面对抗两岸融合发展的历史进程。民进党在台湾政坛的坐大,已经成为破坏台海局势稳定、造成两岸关系风高浪急的罪魁祸首。
在当前台海局势日趋复杂的形势下,我们要坚持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警惕“台独”分裂势力和外来干涉势力带来的挑战与风险,确保两岸融合发展进程的顺利推动,从而为海峡两岸“聚同化异”、增进互信提供战略机遇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