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国不结盟政策的适用性:历史缘起、当下争议与未来走向
http://www.CRNTT.com   2025-06-29 00:07:09


  中评社╱题:“中国不结盟政策的适用性:历史缘起、当下争议与未来走向” 作者:王贯之(长春),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2022级外交学专业学生

  【摘要】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基于自身发展需要和国家安全的考量,确立幷长期奉行不结盟政策。在过去四十余年里,该政策实践取得了重大成效,为中国发展创造了和平外部环境和若干重大机遇,是中国发展壮大的重要政策保障。然而,随着国际形势的演变,尤其中美战略竞争的加剧,国内学界对奉行不结盟政策的质疑声音不断出现。对此,笔者认为,从中国的战略需要和对外政策理念来看,中国在当下及可预见的未来应继续奉行不结盟政策;至于将来这一政策是否需要作出调整以及如何进行调整,须根据未来国内外情势的发展变化以及如何实现中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作出判断。

  不结盟政策是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实践形式之一。长期以来,该政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外部安全压力日益增大,国内学界对奉行不结盟政策的质疑声音不断出现。那么,中国是否应改变这一政策?本文将在回顾和梳理中国不结盟政策缘起的基础上,总结四十余年来该政策实践所取得的重大成效,以及当下学界围绕其产生的争论,然后结合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战略需求,对今后是否应继续奉行不结盟政策作出分析,幷对该政策的未来走向作出展望。

  一、中国不结盟政策的历史缘起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奉行不结盟政策,是基于对当时日趋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国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大局进行综合考量后作出的抉择,有其历史必然性。

  (一)实行不结盟政策能更好地适应当时日趋和平的国际形势

  20世纪80年代初,国际形势和国家间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体现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世界和平力量增长,国际局势总体趋于缓和。首先,20世纪70年代末、80代初,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增多,战争与革命对国际局势的影响相应有所下降。其次,战争的惨痛教训使得各国人民普遍反对战争,即造成巨大破坏与苦难的两次世界大战使和平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夙愿,因而要求和平与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再次,核军备竞赛使得核大国之间的战争没有赢家,美苏两强都深知核武器的使用会导致玉石俱焚,因而都不敢贸然使用核武器,从而大大降低了发生世界大战的风险。在以上几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这一时期和平力量不断增长,对战争形成了有力制约,国际局势也因此总体趋于缓和。基于这些变化,中国领导人适时作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重要论断。该论断成为中国实行不结盟政策的重要根据。

  第二,美苏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呈现出“互有攻守”的态势。20世纪70年代,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失利,使其在全球战略上被迫收缩,苏联则藉机推行扩张战略。然而,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末军事入侵阿富汗后背上沉重包袱,加之美国趁机对苏联进行制裁以及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接连去世,〔1〕苏联国力迅速下滑。同期,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上台后,更加强调“以实力求和平”的战略方针,对苏联采取更进一步的强硬态度幷提出“星球大战”计划,美苏力量对比的天平开始向美国有利的方向倾斜。美苏战略竞争态势逐渐由20世纪70年代的“苏攻美守”,转向20世纪80年代“美苏互有攻守”。面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抗态势的复杂变化,中国领导人深刻认识到,在“美苏选边”的问题上,中国不仅不能通过“选边站队”同美或苏结盟换取外部安全,反而会因美苏双方的反复博弈而作为“棋子”被牵连其中。对此,“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2〕的不结盟政策,成为这一时期实现对外政策的战略选择。

  第三,第三世界国家成为美苏共同争取的对象。冷战中后期,第三世界国家逐渐成为国际政治中的重要力量,它们在政治上寻求独立自主,在经济上追求发展,幷对国际事务有着较强的参与意愿。对此,美苏两国都深刻认识到,争取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对于实现自身的全球扩张战略至关重要。中国不仅属于第三世界,而且是其中最大的国家。在中、美、苏三角战略关系中,中国虽力量不及美苏,但作用独特、角色举足轻重。〔3〕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深刻认识到,在美苏实力均衡、对峙争霸的格局中,中国作为一个有一定实力的大国,无论与哪一方结盟,都有可能打破美苏力量对比的平衡,助长某一方的霸权主义倾向。〔4〕因此,中国采取不结盟政策,不仅是基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抉择,而且包含平衡美苏力量对比、化解外部威胁的考量。

  (二)实行不结盟政策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内改革开放事业

  正如内政决定外交,外交服务于内政。中国不结盟政策的确立,除了基于对国际形势的判断,还基于对自身国内发展需要的深刻认识。

  第一,将工作重心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移,要求中国同国际社会开展广泛合作。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正式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国将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战略转变对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确保经济建设顺利进行,中国需要同国际社会开展广泛合作——中国不仅要同第三世界国家广泛开展南南合作,获得市场资源,还需要通过南北合作,缩小自身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和技术差距,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共同繁荣。然而,历史证明,国家间的意识形态差异与战略竞争之间存在紧密关联。〔5〕为了实现上述发展合作的目标,中国需向国际社会明确释放“不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线”的信号,幷在此基础上采取更加务实的态度,推动与各国的交流合作。基于以上,中国在这一时期完善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幷依此明确提出不结盟政策,以适应国内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第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两大主题。一国对国际形势和时代主题的判断是其制定对外方针政策的前提,中国亦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战争与和平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幷得出结论,即“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世界战争是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主要根据有四:一是美苏均因坐拥核武器反而不敢贸然发动战争,二是美苏全球战略部署受挫,三是以第三世界国家为代表的世界和平力量进一步增长,四是世界经济与科技的影响力持续增强。基于以上研判,中共十三大将“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代世界的主题加以阐述,指出要实行“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对外政策”。在这一论断的基础上,为了给中国的经济发展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选择不与任何大国结盟。 

  第三,不结盟政策是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必然要求和具体实践。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同苏联曾有过短暂结盟的历史,这固然壮大了新中国对抗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但事实表明,结盟也存在诸多弊端,如《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第四条规定,双方“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均将进行彼此协商”。〔6〕苏联正是藉助结盟关系而对中国内部事务指手画脚,这严重干涉了中国内政,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历史实践表明,结盟是一把“双刃剑”,有其利亦有其弊,容易使中国卷入大国间的对抗,损害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性,进而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为此,改革开放后中国完善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而不结盟正是这一政策的具体实践形式。换言之,不结盟政策是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必然产物。

  二、中国不结盟政策的外交实践及其成就

  四十多年来,奉行不结盟政策使中国的外交实践取得重大成就,有力地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一)避免了卷入与大国的直接对抗

  第一,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冷战结束,中国通过奉行不结盟政策,避免成为美苏博弈中的“棋子”。虽然国际局势总体上有所缓和,但中国对苏联的霸权主义始终保持警惕;同时,中国也对美国的扩张、霸权与干涉政策保持着高度的战略戒备,不结盟政策则成为避免卷入大国冲突的智慧选择。这一时期,中国选择了一条不同于他国的道路,以独立自主为核心,决不“选边站队”和依附于任何军事集团。这不仅使中国避免了被卷入美苏争霸的漩涡,还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保持了独立自主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自身发展拓展了战略空间。

  第二,冷战结束后中国继续奉行不结盟政策,防止中国同其他大国的关系走向对抗,从而塑造了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不同任何国家和国家集团结盟,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异同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一方面,中国不同中小国家结盟,尊重了中小国家的独立自主,同时不仅向美国释放了无意战略扩张或与之争霸的信号,还向俄罗斯表明中国无意损害其地缘政治安全的态度,避免了大国关系的紧张局面;另一方面,中国不同任何一个大国结盟,有效避免陷入“联盟困境”,维护了战略自主性。由上可见,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外部安全的压力,为中国的发展壮大赢得了宝贵的历史机遇期。

  (二)稳定了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

  1998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的国防》白皮书指出:“中国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国际和平环境特别是良好的周边环境。中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来处理国际事务,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结盟政策是中国周边外交的“压舱石”,稳定了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减少了地缘政治冲突的可能性,使中国得以在一个复杂多变的区域环境中维护自身安全与利益,幷推动了区域的和平与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其一,中国依据不结盟政策同俄罗斯建立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以非军事同盟的方式增强了战略互信,维护了两国共同构建东北亚新秩序,幷共同应对来自霸权主义的挑战。其二,尽管中印两国存在边界争端,双方关系时而紧张,但中国不联合周边国家开展针对印度的政治、军事行动,以不结盟的方式,使中印两国在对话与合作中增进互信,从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其三,尽管中国与日本存在钓鱼岛主权争端,但中国从不与周边国家结盟对抗日本,而是积极推动中日韩合作,促进了彼此的经贸、文化交流。其四,中国在处理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上同样采取不结盟政策,通过多边机制和“一带一路”建设,在南海问题上展开合作,推动海洋共同开发和海上安全维护。其五,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中国不与朝鲜结盟对抗韩国,力推半岛无核化与和平进程,积极参与六方会谈,保持中立和公正立场,赢得了国际赞誉。综上来看,中国在处理周边关系问题上,既不通过结盟对抗他国,也不藉此化解利益冲突,而始终坚持从本国利益出发,根据问题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态度和政策,幷积极寻求问题的妥善解决,塑造良好的周边环境。

  (三)创造了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不结盟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降低中国被卷入国际争端的风险。不结盟政策意味着中国既不依附任何一个大国,也避免被中小国家所“牵连”,这使中国能够将更多精力和资源集中于国内的经济建设。中国与大国结盟尽管可能会获得某些利益,但也意味着要承担盟友的义务与责任,可能因此而卷入与本国利益不符的对抗或纷争当中;与中小国家结盟,则会被大国视为战略扩张,继而引发大国的不满,无疑也对中国不利。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7〕有效规避了卷入大国或国家集团间政治、军事冲突的风险,从而更好聚焦于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

  第二,为中国在国际社会争取到了更多的合作对象。不结盟政策要求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决不“选边站队”,因而中国可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倘若中国在这一时期采取了结盟政策,那么阵营对立必然会影响到中国在国际社会开展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这显然不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正因为奉行了“不树敌”的外交政策,中国在面对不同阵营、不同大小的国家时,才能以独立自主的姿态与其展开合作。尤其在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同其他国建立稳定且广泛的合作关系,不结盟政策恰恰为中国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保障。

  三、学界对中国不结盟政策的质疑与争议

  四十多年来,尽管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取得了重大成效,但随着国际局势的不断演变,尤其中美战略竞争的不断加剧,中国的外部环境日益恶化。在这一情势下,国内有学者主张对中国正在奉行的不结盟政策进行反思和调整。概括起来,其理由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美战略竞争日益加剧,中国难以独自应对。早在本世纪初,就有美国学者认为,“中国的崛起会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下一个霸权国家。”〔8〕近些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美国将中国界定为“最大的战略竞争对手”,将中国的发展壮大视为挑战其世界霸权地位的最大威胁。

  于是,美国联合盟友对中国进行打压遏制,推行“印太战略”对中国加以围堵。面对来自美国及其盟友的多重压力,国内有学者认为,鉴于结盟是增强国家实力的一种工具,〔9〕中国应改变过去的政策,通过结盟来应对美国及其盟友带来的战略压力。他们认为,结盟对于中国的好处主要有二:一方面,为中国争取更多的战略资源和国际支持,通过联盟的制度框架建立更为稳固的国家间关系,有助于中国在国际社会打造支持自己的坚实力量;另一方面,使中国获得其他国家的援助,在一定程度上分担和减缓外部压力,从而实现国内的发展目标。因此,他们主张,通过改行结盟政策,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安全合作来对冲美国的遏制、围堵,应该是一种值得考虑的选项。

  第二,结盟可以为中国成为世界强国打造更为坚实的支持力量。结盟不是力量的简单叠加,而是战略利益的深度耦合。通过调整不结盟政策,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战略联盟,有助于更好地发挥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进而推动世界秩序的演进。部分主张中国改行结盟政策的学者从现实主义权力观出发,认为盟友多寡是衡量中国综合实力的标志,缺乏盟友则会为中国成为世界强国带来阻力。〔10〕从历史来看,自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以来,鲜有大国奉行不结盟政策,原因在于,结盟有助于大国在联盟体系内增强战略信誉,进而提升其国际动员能力;相比之下,目前中国与多数战略合作伙伴之间的紧密程度不够高,难以成为中国的“铁杆支持者”。〔11〕换言之,中国若要成为世界强国或肩负一定的领导责任,就有必要改行结盟政策以增强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和领导力,也只有如此,才能吸引和动员更多的“追随者”,避免中国成为世界强国后陷入“光荣孤立”的不利局面。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