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香港7月2日电(作者 纪硕鸣)中国著名画家李牧遥首次在伦敦泰晤士河畔举办“东方与西方对话--李牧遥个人绘画展”,吸引不少伦敦爱好艺术的市民和评论家前往观赏。6月27日,英国一位特殊嘉宾在李牧遥的陪同下走入画展现场,他一会仔细向左边观赏的中国画,一会又端视着右边的油画,对李牧遥的作品赞不绝口。
这位特殊嘉宾是英国杰出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 Gurnah)先生。他是英国籍坦桑尼亚裔作家。因为整体文学成就获得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而非单一作品。瑞典学院在颁奖词中特别提到其代表作《天堂》《海边》等对殖民主义影响的深刻探索。古尔纳因“毫不妥协并充满同理心地深入探索着殖民主义的影响,关切着那些夹杂在文化和地缘裂隙间难民的命运”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李牧遥非常喜欢古尔纳的文学作品,对其作品有着极高的评价。古尔纳先生更被李牧遥的油画作品深深吸引,每一幅画都令他赞叹不已。挑来挑去,他把目光停留在那幅用油画的表现形式描绘东方女性独特韵味的《穿旗袍的女人》上,观赏许久后,他指向端庄贤淑的《穿旗袍的女人》作品问李牧遥,“这是你吗?”李牧遥笑着否认称,这只是创作作品。古尔纳略带遗憾的说,那我也要了。他表示,这幅作品太美了,用西方油画的表现形式展示出东方的美,太有意义了。他决定将其珍藏。
李牧遥的这幅《穿旗袍的女人》作品不仅展现了精湛的绘画技巧,更通过旗袍这一文化符号,传递出东西方交融的独特韵味。李牧遥表示,她创作这幅油画时,正值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物质繁荣,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浪潮中面临前所未有的关注与挑战。旗袍,这一承载着民国风华与中国女性独特韵味的符号,成为李牧遥观察与表达的载体。
画面中,身着旗袍的女性姿态从容,眼神沉静而深邃,既非旧时代的柔弱依附,亦非简单的现代张扬。李牧遥用自己独有的笔触绘画出根植于传统、面向未来的中国女性特质,有着内敛的坚韧、含蓄的力量、历经变迁而不失的优雅与自信。旗袍紧裹的身姿勾勒出东方线条之美,而画中人的神情则透露出独立自主的现代灵魂,这正是当代中国女性在全球化语境下的生动写照。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古尔纳对这幅作品的青睐并非偶然。他的写作始终聚焦于文化冲突、身份认同与离散者的精神世界。作为一位来自坦桑尼亚、生活在英国的世界级文学家,其作品关注殖民、身份与移民议题。他收藏一位中国画家的作品,尤其是一幅展现东方女性服饰文化的画作,显示出他对中国文化的深层认同与审美共鸣,这是一种跨文化真诚的理解与欣赏。
李牧遥笔下那位“穿旗袍的女人”,其身上所凝聚的“文化韧性、优雅面对变迁的姿态,以及那份穿越时空的宁静力量,无疑深深触动了这位以书写“文化夹缝中人”着称的文学大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