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7月4日电(记者 海涵)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刘建超7月3日在第十三届世界和平论坛上发表午餐演讲。刘建超表示,战乱交替不应是人类的宿命,持久和平才是我们的彼岸。基于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思考,习近平主席呼吁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全球发展安全倡议,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指出了一条走向和平、繁荣、安全、进步的新路。这是中国在结合自身历史传统和实践探索,并充分吸取其他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其底层逻辑是普遍安全,是对绝对安全和零和博弈的否定。
刘建超表示,和平与安全问题,始终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命题与关键变量,也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紧迫、最复杂全球性挑战。我们每天早晨开始阅读新闻,动荡与冲突时常占据头条。环顾全球,乌克兰危机延宕三年依然炮火纷飞,中东冲突从满目疮痍的加沙又蔓延到以色列和伊朗之间的正面冲突,非洲苏丹内乱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冲突动荡的画面刺激着向往和平人们的神经。尤其令人不安的是,在全世界人民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之际,我们看到的是对安全威胁的回归。
“人们说:和平只是战争的喘息。这真的是常态吗?”刘建超表示,古往今来,我们曾听到太多对诉诸武力的辩解,比如对利益的追求、对权力的争夺、对安全的焦虑、对信仰的偏执等等,但我们却发现,所有的一切都根植于“零和博弈”的理念在作祟。在这样的理念驱动下,资源只能是我多你少,权力只能是我大你小,安全只能是我有你无,信仰只能是我优你劣。理性让位于杀戮,良知让位于野蛮,人类用智慧创造出的文明,又将其亲手摧毁。在这样的理念驱动下,只有绝对安全,似乎才是真正的安全。而为了所谓绝对安全,甚至可以置他人的安全于不顾。
不久前,美国的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先生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上大谈所谓的“以实力促和平”。刘建超指出,他的这种说法是霸权思维的新化身,他真正想要的是武力而不是对话,挑动的是对抗冲突,而不是和平和谐。在这样的理念推动下,休斯底德陷阱必然是大国的宿命,而中小国家很难独善其身,常常面临被霸权逼迫选边站队,沦为大国争霸的牺牲品。在科技革命与根本性改变战争形态的今天,如果仍然执迷于零和博弈、绝对安全,甚至不惜将人工智能等创新成果应用到战争手段之中,世界人民很可能面临的困境就不是谁输谁赢,也可能是共同的毁灭,这将是人类文明无法承受的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