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专家认为,长达10多年的“磨剑期”,一方面反映出改进升级工作的艰巨复杂,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俄军对该型导弹性能的期望值很高。
事实可能也的确如此。与俄联邦《2011-2020年国家武器装备计划》预定的时限相比,该型导弹的完成测试时间已经有所延迟,这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研发工作的难度。但与后来调整的“2021年投入使用”新时限相比,后期研发进程又有所加快。2018年底,俄战略火箭军司令谢尔盖·卡拉卡耶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萨尔马特”列装部队的时间可能会由原先的2021年提前至2020年。
那么,“萨尔马特”为何会在这个时间段现身,又为何呈现出这种变化?答案其实并不复杂:国内外形势变化及其共同作用的结果。
长期以来,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压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被压缩。SS-18系列重型洲际导弹作为当时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导弹,无论外形尺寸还是功能威力,对战略对手来说都是“莫大的震撼”。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它发挥了应有的威慑作用。北约将其称作“撒旦”,从中不难听出“畏而敬之”之意。
但是随着SS-18系列重型洲际导弹即将达到寿命上限,以及战略对手防空反导力量的加强,俄决定研制“能够战胜现有的和未来的任何反导系统”的新型洲际弹道导弹。
SS-18系列重型洲际导弹以前由乌克兰研发制造。俄乌两国关系正常时,双方多次达成这型导弹的延寿维护合作,不过后来双方关系生变,这坚定了俄研发“萨尔马特”的决心。随着近年来俄罗斯“新面貌”军事改革推进,俄军工系统在相关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则使“萨尔马特”的加快研发成为可能。
而此后,《中导条约》的失效,使得30年来的军控体系瞬间停转,更让俄意识到要加快新型陆基洲际弹道导弹的研制列装。
种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使得“萨尔马特”在此时亮相,也使其研发过程呈现出不一样的发展轨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