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2月21日电/日前,中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在广州举行。这场大赛共设置86个比赛项目,汇集了2500多名选手切磋技艺,其规模之大、水平之高,是前所未有的。通过比拼本领,一批技能高手大放异彩,充分展现了新时代技能人才的优秀职业素养和良好精神风貌。
虽然中国有句俗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事实上,“蓝领不如白领”的偏见在社会上长期存在。过去,人们总将技术工人与学历低、工作苦、待遇差联系在一起,认为从事此类职业低人一等,得不到社会认同。即便一些工厂或企业开出的条件足够优越,求职者们却仍将目光锁定在高楼大厦里的格子间。
而与此同时,各地“用工荒”现象屡屡发生,尤其是技能型人才缺口较大,部分重点产业高技能人才需求得不到满足。一边是劳动者就业难,一边是用工企业招工难。每到毕业季,“用工荒”和“就业难”交织呈现,反映出人力资源市场中的供求错位。
在此背景下,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举办正当其时。从工业机械、飞机维修等先进制造业,到移动机器人、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再到美容、美发、烘焙、餐厅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大赛广泛覆盖国民经济行业大类,为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成才创造条件、提供平台。很多企业负责人专程跑到现场观看比赛、挑选人才,让大批青年劳动者借此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当前,我国正处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转型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逐步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拓宽技能人才发展通道。可以说,我国技能人才正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从待遇水平来看,日前上海发布的企业技能人才市场工资价位显示,2019年上海技能人才的平均工资已经达到12.79万元,比全市城镇单位就业人员11.50万元的平均工资更高。那种认为“蓝领”一定挣得比“白领”少的刻板印象早已陈旧过时。而且,在过去4年,我国已有近千名高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今年人社部还将表彰30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300名全国技术能手,选拔566名高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从社会地位来说,以此次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为例,大赛选拔出630多名选手入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队。他们将有机会参加2022年在上海举办的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与全球顶尖选手们同台竞技、为国争光,如此带来的获得感与职业荣誉感、自豪感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国家和企业对技能人才的认可,有助于在全社会增强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氛围,提升对技能人才、对工匠精神的尊重与推崇。这或许是职业技能大赛的最大意义所在。
今天,弘扬“工匠精神”已经成为一种广泛共识,无论是政府工作报告、十九大报告还是“十四五”规划,都对“工匠精神”多次强调。“工匠精神”的践行与传承,需要一个个具体的匠人脚踏实地,执着坚守。只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小匠们踏上技能成才之路,才能撑起技能人才队伍的未来,点亮大国制造的未来。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疫情之“危”凸显了数字经济之“机”。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新业态的发展,催生了一批新岗位、新职业。这些新职业反映着疫后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带来的一系列新需求,也为处于择业期的中国青年提供了广阔新天地和新机遇。疫情终会过去,但创新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所促生的新职业选择却会一直延续。这正是人们积极拥抱变化、提升自我、不断满足社会创新需求的大好时期。
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希望更多的中国青年能够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加速的时代大潮中,把握大势、抢占先机、习得先进技能,为自己的人生赢得出彩与逆袭的机会,为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中国网 作者:戚易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