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香港高教和人才 如何推进高质量发展
http://www.CRNTT.com   2023-11-23 00:26:01


香港高等教育根基需要持续巩固和提升
表1
表2
表3
  中评社╱题:“香港高教和人才 如何推进高质量发展” 作者:陈锦云(香港),大湾区教育融合发展智库创始人兼主席

  【摘要】香港联通国际、与西方高等教育体系接轨,是香港高等教育的重要特色,也是积累科研成果和吸引国际科研人才的载体,对香港建设国际创科中心、高教与人才高地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香港应发挥高等教育特长及国际化优势,为科研发展、知识转移及产业化创造有利条件,实现优势互补。香港高等教育和人才事业应发挥“一国两制”独特优势,积极作为,主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和主动融入配合国家战略中去。香港和内地在高等教育领域各有所长,合作前景十分广阔。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颁布近五年来,凭藉着高校的国际优势和与内地的融合发展,香港高等教育和人才事业取得了相当进展,迎来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回归前后蓬勃发展后的新一轮里程碑式的发展!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2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表示:中央政府完全支持香港长期保持独特地位和优势,巩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维护自由开放规范的营商环境,保持普通法制度,拓展畅通便捷的国际联系。中央相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香港必将作出重大贡献。中央全力支持香港同世界各地展开更广泛、更紧密的交流合作,吸引满怀梦想的创业者来此施展抱负。

  而习主席视察香港有两点特别值得关注:一是讲话中特别强调“一国两制”是不会改变的好制度、香港要继续发扬联通国际的优势。二是习主席对香港科学园和港科大科研项目的考察,特别突显了中央对香港高等教育和建设国际创科中心的重视!

  香港联通国际、与西方高等教育体系接轨,是香港高等教育的重要特色,也是积累科研成果和吸引国际科研人才的载体,对香港建设国际创科中心、高教与人才高地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香港高等教育根基持续巩固和提升

  1.香港高等教育亚洲领先 5校持续列全球TOP100

  香港高校表现出色,是全球百强名校最多的单一城市!国际高等教育资讯机构(QS)公布的2023排名来看,香港高校在亚洲地区和世界范围都表现不错!香港上榜的高校中,香港大学排名最高,是亚洲排名第5,世界第21;香港中文大学则位第2,列亚洲第10位,世界第38;香港科技大学亚洲排名第11位,世界第40;香港城市大学亚洲排名第20,世界第54;香港理工大学亚洲排名第25,世界排名更猛升至第65;香港浸会大学也在亚洲排名第66。QS2023年6月下旬又公布了2024年世界大学排名,香港这5所大学仍然高居100强内。另一个排名机构泰晤士高等教育THE的2023的亚洲大学排名,也印证了香港高校的强悍实力和在亚洲地区的领导地位:香港大学排第4、香港中文大学第6、香港科技大学第7、香港理工大学第14、香港城市大学第16。

  香港高校学术活动和人才继续维持高度国际化。2022年1月19日,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2022年度全球国际化大学榜单,前十强中香港独占三席!其中香港大学继续位居榜首,香港科技大学第3,香港中文大学第9!

  2.香港高校学术科研得到国际认可

  除了大学排名机构的榜单之外,其实香港的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简称“教资会”或UGC)还有一项评估,也很值得参照,那就是每隔六年对各高校进行的“研究评审”。香港教资会于2021年5月24日公布了最新的“2020年研究评审工作”结果,在被评审的各高校研究项目中,有七成被评为达到“国际卓越”(三星级)水准或以上,其中25%的研究项目被评为“世界领先”(四星级)水准,45%的研究项目具“国际卓越”(三星级)水准,各院校表现十分突出! 

  负责评审的工作小组是如何组成的呢?该评审工作是由教资会辖下的研究评审工作小组监督执行,并按学科设立了13个评审小组,针对由约4200位合资格的教学人员所提交的约1.6万项研究成果、340个研究影响个案及190个研究环境单位进行评估。“2020年研究评审工作”除评审研究成果外,亦新增研究影响和研究环境两项新的评审元素,以鼓励更多与社会相关、具高经济及社会效益的研究,以及考虑大学在支持研究方面的策略、资源和基础设施。评审小组则由361位成员组成,所有成员都是国际学术界的翘楚或研究的终端用家,在相关领域具有广泛的专业知识储备以及突出、卓越的成就。其中有七成为来自全球各地的非本地学者,以确保相关评审工作在独立及公平的原则下以国际标准完成,达致具国际公信力的评审结果。

  二、香港国际人才竞争力依然不错 人才新政初见成效

  1.香港人才竞争力不错 但生活和住房成本需继续改善

  香港仍然受国际人才青睐。根据瑞士洛桑管理学院(IMD)发布的《2022年IMD世界人才排名报告》(IMD World Talent Ranking 2022)显示,香港在全球 64个经济体系之中,2022年的整体排名由2021年的第11位,下降了3位至第14。其中“投资与发展人才”排名第13(2021年排名第14);“吸引力和留住人才”排名第32(2021年排名第26);“人才准备度”由2021年的排名第1,下跌2位至排名第3,落后于新加坡和瑞士。

  究竟香港在人才竞争上有什么不利之处呢?香港排名下降最主要的因素,是在“吸引力和留住人才”因素方面急跌。在“吸引力和留住人才”下的分项中的“生活成本指数”(Cost-of-living index)(包含住屋等生活成本),香港只排名第60,在所有受调查的经济体中排于榜末位置。换言之,香港的生活成本高、住房费用负担重,这些方面有很大的改善需要。

  2.香港“抢人才”初见成效

  另一方面,香港的学术科研设施和人才储备相当不错。目前共建设有16所获国家科技部批准成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以及6所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还有数十名优秀科研人才被评为国家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数量不少!香港特区政府也在提高吸引高层次学术人才的竞争力方面积极作为,特别是2021年6月推出重量级的“杰出创科学人计划”吸引海外重量级学术人才。据香港媒体报道,截至2023年3月,该计划已经成功吸引80多名国际知名创科学者以及其团队来香港参与教研工作。他们的到来既增强香港创新科技研究的实力,也无疑是对香港科研学术环境的认可。

  “抢人才”已经成为各国重建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动力的基础,而透过科技创新来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也需要足够的人才支撑。因此,如何有效吸纳人才和留住人才,是未来发展的关键!目前,香港特区政府正全力推动吸引人才落户香港的政策,包括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人才服务窗口”线上平台等;另一方面,取消“优秀人才入境计划”年度配额,冀未来3年每年吸引3.5万名人才来港工作不少于12个月。这些人才计划已经初见成效,得到了优秀人才的积极反应,申请数量上升比较快。

  (1)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高才通)

  高才通计划的申请条件,满足其一就可以申请:

  A类:上一年年薪250万港币(或等值外币),不限额;

  B类:世界百强大学学士学位+5年内累积有3年工作经验,不限额;

  C类:5年内获得世界百强大学学士学位,限额10000个。

  简单来说就是要收入高或者高学历人才。其中,根据2022年世界大学排名,内地有9所高校位列世界百强大学,分别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所以这几所学校的本科学生,毕业即可申请香港身份。

  根据香港政府劳工福利局的数据,截至2023年4月30日,“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接获26870人申请,获批人数17041人,已有10367人领取签证/进入许可,当中约一半已经到港。申请数字也以每天200宗以上平稳上升。而经过第一季度的申请和审批,香港入境处收到的C类申请5618宗,4112宗申请已经获批。也就是说,仅一个季度,C类申请就消耗掉超过40%的配额。 优化后的“优秀人才入境计划”也得到高层次人才的进一步追捧,表2可以看出申请人数有大幅度上升。

  香港特区政府近期再扩大了香港急需的“人才清单”,把输入人才涵盖的专业由原有的13项增加至51项,即时应用于多个输入人才计划,雇主可以藉此招聘行业专才,吸引更多高质素人才来港,满足香港发展需要。估计会进一步增加人才对移居香港的热情。

  (2)优秀人才入境计划(资料来源:香港入境事务处)

  (见表格)

  三、国家支持和大湾区规划 给予香港高教和科研人才强大支撑!

  1.香港和内地高校合作办学不少成果

  香港与内地合作办学已让数以万计的学生受惠。早在2005年,香港浸会大学就与北京师范大学在珠海合办了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简称“北师港浸大”或UIC)。2014年,香港中文大学与深圳大学合办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于2022年9月开校。此外,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校园的第一期建设工程预期于今年内落成,香港大学也正在筹建深圳校园。2023年香港职业训练局也和深圳方面共建了深港职业教育城,推动双方职业教育领域的融合发展!

  另外,《广东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也明确提出,大力推进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建设,加快推动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等港澳高校来粤办学。到2025年,新建3-5所粤港澳合作办学机构。广东省引进香港高校合作办学的目标,也显然是香港(和澳门)高等教育的机遇所在。

  香港和内地在高等教育领域各有所长,合作前景十分广阔。香港应发挥高等教育特长及国际化优势,为科研发展、知识转移及产业化创造有利条件,实现优势互补。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