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阳江沙扒海上风电场。图源:受访者供图 |
中评社北京12月20日电/据人民网报导,初冬时节,从福建省福清市沙埔镇的牛头尾码头向海面远眺,与天一色的海面上矗立着一座座风机,长长的叶片在海风中徐徐转动。这是福清兴化湾海上风电场,总装机容量357.4兆瓦。自投产以来,累计发电超52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83万吨。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海上风电累计并网容量达到3910万千瓦。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海上风电新增并网容量247万千瓦。
“发展海上风电已成为我国加快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方面,海上风电走向深远海是必然趋势。”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杜广平表示。
《“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明确,加快推动海上风电集群化开发,重点建设山东半岛、长三角、闽南、粤东和北部湾五大海上风电基地。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开展深远海漂浮式海上风电等试点应用”“推动海上风电集群化开发”。
专家表示,海上风电机组包含数以千万计的零部件,涉及众多专业厂家。推动海上风电产业链共链,可以大幅减少产业链成本,提高产业链资源利用率,在保证风电机组安全条件的同时降低风电机组和风电项目成本。同时,也可以促进风电机组零部件的标准化,提高互换性,在降低投资成本的同时降低运维成本。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统计,我国拥有全球最完善、成本最优的风电产业全套产业链供应链,全球风电叶片、齿轮箱、发电机等零部件,60%至70%在我国生产制造。
在江苏,依托江苏响水近海风电场,盐城市汇聚多家风电整机和零部件头部企业,95%的风机零部件在江苏省内实现集成供应,形成“3小时供应链”;在广东,海上风电开发助力阳江市打造全产业链一体化的广东(阳江)国际风电城,22家风电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阳江,基本涵盖风电装备制造全产业链……
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庄树新表示,鼓励共链企业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围绕风机机组、海上输电、海洋工程、运维等关键环节,联合推进产业链上下游“补短板、锻长板”,共同提高产业创新能力、供应链畅通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