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6月6日电/近来,随着复工复产和刺激消费持续推进,“小店经济”、“地摊经济”、“占道经营”等成为热词。6月1日,李克强总理在考察山东烟台一处老旧小区时说道,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就在全国两会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也点赞了成都的“地摊经济”:设置了3.6万个流动商贩的摊位,一夜之间有10万人就业。相关概念股在二级市场也明显作出反应。截至6月1日收盘,茂业商业、小商品城、百大集团、银都股份等纷纷涨停,其他相关个股也有或多或少的涨幅,体现了地摊经济对民生就业和资本市场的巨大价值。
中国网发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文章称,自3月来,就不断有消息释放出恢复地摊经济的信号。成都率先为地摊经济树立良好标杆。3月15日,成都市城管委发布新规,允许商户摆地摊、临时占道经营。数据显示,两个月来,该举措不仅保障了10万人就业,还让餐饮业复工率达到98%。在全国范围内引起热议的是5月26日中央文明办对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的修改,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在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
文章分析,根据《2019中国小店经济温度图谱》,中国小店数量约为1亿,包含网店、街边小店、路边小摊等,带动3亿人就业。很明显,重启地摊经济不仅不是商业的倒退,还是新时期特殊价值的重新体现。地摊经济早已成为支撑地方经济和市民生活的重要一环,从过去的地摊经济被城管“赶着跑”,到现在被各部门各地方“催着上”,在发挥促消费、稳就业、繁荣市场等巨大潜能的同时,也体现了政府管理模式变“堵”为“疏”的新思路。
一方面,地摊经济早已成为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城市服务行业的毛细血管,地摊经济支撑着大多数家庭的日常生活。它虽然看起来有些土气和低端,甚至容易滋生环境卫生和城市管理问题,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为城市低收入者带来实惠和好处。对于就业者来说,地摊经济不需要高额的房租、装修和人工成本,流动自由,进入门槛低,收效快,更容易给老百姓带来就业的机会和第二职业的选择。从市民的角度来看,地摊经济更易聚集,街头巷尾各具特色小摊点的经营模式给人们一种随性放松的逛街环境,可以购买到很多物美价廉的老物件、小商品,勾起人们曾经的老城记忆,满足很多人对城市烟火味的追寻。尤其在疫情过后缓解人们的压抑情绪,提振消费,促进就业等方面,地摊经济起到了解决燃眉之急的作用。
另一方面,变“堵”为“疏”、从“考核”到“不考核”,也体现着城市管理者思路的转变。以“路边摊”“大排档”为代表的地摊经济走过了自发生长、城管严管、宽严相济的道路,一直以来便争议不断。管的太松,环境恶化、食品安全、交通堵塞、噪声扰民等问题迭出;而管的太严,很容易变成“一刀切”,不仅城市面貌失去烟火味,还影响了很多人的就业和吃饭问题。可是,有问题不代表着就一定要束手束脚,转变思路因地制宜放开手,或许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市场作为看不见的手一定要发挥出它的决定性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地摊经济也会在市场的带动下不断适应人民需求的变化。正如人民所看到的,政府做好服务,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地摊经济依然可以放而有序、兴而不乱。
文章指出,地摊经济的重启不能仅仅是一飘而过,实现长远发展才是根本之道。让地摊经济的“市民气儿”与城市建设的现代化相融合,在发展中打造新的城市特色;学会在管理中“放大手、抓小手”,实现精细管理与科学引导;挖掘地摊经济的地方文化和城市记忆,变“小地毯”为“大品牌”等。转变人民对地摊经济脏乱差的印象可能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实现地摊经济的长远发展也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只有政府真正做到“放得下”,地摊经济才会持续欣欣向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