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疫情后的中国与周边关系:东南亚篇”新芽沙龙(中评社图片) |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张奕凡通过翔实的调研访谈研究了中资项目在缅甸皎漂的现状与突破,主要关注中资项目地周边人群对于相关项目的负面认知和评价,挖掘其中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张奕凡指出,缅甸皎漂的皎漂港和中缅油气管道等项目均是“一带一路”中的亮点工程,对于“一带一路”的畅通以及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的互通有无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但同时“一带一路”也是民心之路,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漫漫征途之中,两国民心相通事业的发展仍任重道远。中资企业在项目地应做的不仅仅是政府与政府间的接触合作,更多的是民心的构建。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系硕士生梁劲以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为例,考察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下东南亚移民劳工的生存困境、治理困境及其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影响,并呼吁各方加强对移民劳工的重视,敦促东盟和东道国积极承担责任,解决跨国移民劳工的一系列困境。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生何宜贤关注中国“口罩外交”之下的马来西亚及其国内政治,运用对冲理论解释马来西亚疫情期间的对华外交,并指出后疫情时期马来西亚与中国的外交互动将呈现出主动与被动两个方面,马来西亚将在国家基本主权特别是中国南海问题以及地区事务上主动出击,而在一些领域迫于经济因素、疫情治理以及国情的制约将采取被动的外交策略。何宜贤还就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有关“华人带‘菌’论“的论述展开了探讨,针对公共媒体作为非国家行为体在跨国疫情治理中的角色、一国抗疫成效对国家外交行为的影响、公共领域与疫情下的政治论述之间的关系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