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未来的经济发展,关键在于洞察第五次产业转移的趋势,从而找到一条适合自身的成功之路。(大公报) |
中评社香港3月14日电/受到疫情及加息周期冲击,港股连续4年下跌,表现跑输全球主要市场,IPO活动因市况转弱而大减,同时间西方媒体借23条立法,误导外界以为香港金融及整体竞争力走下坡。事实上,香港作为连系内地与全球的桥梁角色未曾改变,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依然稳固。港交所董事总经理、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接受专访时指出,香港应发挥自身的专业服务优势,承担起内地企业出海布局的支点作用。
大公报报导,“我们不能就香港谈香港,而应当放在全球大格局与历史大趋势中来评估。”巴曙松指出,全球此前共经历四次产业大转移,相关经济体都经历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获得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作为产业转移的亲历者,香港积累了丰富的应对经验。
具体来说,第一次产业大转移由二战期间的英国转移至美国;第二次产业大转移发生在1960年代,成就了日本和德国的战后经济奇迹;1980年代的第三次产业大转移,受惠者是包括香港在内的“亚洲四小龙”;第四次产业大转移发生在21世纪初的中国内地。
港应寻找适合自身成功路
上述四次产业转移,香港均不同程度地参与其中,不断促进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向高端产业转移。巴曙松表示,当前正在进行的第五次全球产业大转移,由中国转移至东南亚、中东、南美等新兴市场。香港作为连接东西方的超级联系人,在全球经济格局的转变中,自然受到深刻影响。
在巴曙松看来,香港未来的经济发展,关键在于洞察今次产业转移的趋势,从而找到一条适合自身的成功之路。“在碎片化发展的全球格局下,内地企业开拓境外市场成为必然选择。对于香港来说,可通过专业服务优势为内地企业出海提供更好的支持。”
巴曙松解释,香港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也是内地企业的战略支点。通过香港“跳板”,内地企业可以辐射至中东、东南亚及南美等地区。在第五次产业大转移中,寻找投资机会、支持技术升级、重塑产业链,这些都为香港带来巨大的专业服务需求空间。
网上热议“国际金融中心遗址”。巴曙松认为,在第一次全球产业转移时,英国也面临着“伦敦玩完”的质疑;美国产业大规模转移到日本时,也涌现出“日本会买下美国”的忧虑。但事实上,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伦敦与纽约仍然保持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国际格局的变化带来压力,同时也带来机遇,关键在于怎样应对,这才是当下香港需要思考的问题。
金融中心实力 并非只看股市
香港作为一个多功能性的国际金融中心,不仅只体现在股票市场。在巴曙松看来,过去几年间,美联储激进加息带动香港上调利率,当然对股市估值产生冲击。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加息周期中,商业银行的净息差扩大了,经营状况取得不俗成绩。
此外,香港拥有丰富的保险产品和服务,2023年人寿保险新增保费同比增长27倍;香港资产管理金额超过4万亿美元,其中三分之二来自香港以外的投资者。同时,香港亦是最大跨境财富管理中心、仅次于内地的亚洲第二大私募管理中心。“如果只是依据股票市场行情,就说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遗址,这显然是一个片面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