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关于“摄猎”黑洞的八大天问
http://www.CRNTT.com   2019-04-13 09:57:30


 
  在此之前,尽管科学家们已经掌握了很多证明黑洞确实存在的电磁观测数据,但是这些证据都是间接的——少数科学家会提出一些怪异的理论来作为黑洞的替代物,因为我们并没有直接观测到黑洞的模样。

  2016年探测到的双黑洞合并产生的引力波,更是让人们愈加相信黑洞的存在。但引力波是类似于声波的“听”的方式,而电磁方式是一种“看”的方式,对于更倾向于“眼见为实”“有图有真相”的人类而言,以直观的电磁方式探测到黑洞还是非常让人期待的。所以,在2016年初引力波被直接探测到之后,视界面望远镜并没有放弃观测,反而以全球联网的方式,把这一探测技术推向了极致。

  ⑤如此大费周章,除了满足人们“眼见为实”的心愿,黑洞照片对于验证相对论、揭秘星系演化有何意义?

  直接成像除了帮助我们直接确认了黑洞的存在,同时也通过模拟观测数据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在视界望远镜的工作过程和数据分析过程中,科学家发现,所观测到的黑洞阴影和相对论所预言的几乎完全一致,令人不禁再次感叹爱因斯坦的伟大。

  另外一个重要意义在于,科学家们可以通过黑洞阴影的尺寸限制中心黑洞的质量了。这次就对M87中心的黑洞质量做出了一个独立的测量。在此之前,精确测量黑洞质量的手段非常复杂。

  受限于观测分辨率和灵敏度等因素,目前的黑洞细节分析还不完善。未来随着更多望远镜加入,我们期望看到黑洞周围更多更丰富的细节,从而更深入地了解黑洞周围的气体运动、区分喷流的产生和集束机制,完善我们对于星系演化的认知与理解。

  ⑥本次拍摄所用的“黑洞照相馆”可以给所有黑洞拍照片吗?

  科学家之前探测黑洞,是通过探测黑洞周围的吸积盘或者黑洞喷流产生的辐射,来间接地探测黑洞的存在。从理论上讲,任何能够产生辐射的黑洞都是适合拍照的,但受技术限制,我们只能选择拍摄到那些看起来非常大的黑洞,这样才有可能看到黑洞周围的一些细节。

  视界望远镜此次观测其实选定了两个目标:一个是我们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质量为450万倍的太阳质量,距离地球2.6万光年;另外一个是位于M87星系中心的黑洞,其质量为65亿倍的太阳质量,距离地球5300万光年。

  黑洞半径通常以史瓦西半径来描述,与黑洞质量成唯一正比关系,如果我们将视界大小定义为黑洞直径和黑洞距离的比值,那么我们可以知道,银河系中心黑洞的视界大小约为M87中心黑洞视界大小的1.4倍。这是我们知道的最大的两个黑洞,而那些质量只有几十个太阳质量的恒星级黑洞,尽管距离相对比较近,但是因为其质量过小等因素,更难被望远镜捕捉。

  ⑦既然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这么大、距离这么近,为什么这一次只发布了更为遥远的M87的照片,而没有银河系中心黑洞的照片呢?

  M87中心黑洞附近气体活动比较剧烈,我们之前已经观测到了它所产生的强烈喷流,相较之下,银河系黑洞的活动不那么剧烈。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太阳系处在银河系的银盘上,在我们试图利用视界望远镜探测来自于黑洞周围的辐射或光子的时候,这些光子会受到传播路径上星际气体的影响——气体会散射这些光子,将观测结果模糊化。

  M87是一个包含气体很少的椭圆星系,受到的气体干扰相对少很多,科学家们可以比较顺利地进行观测。我们在大气层之内观测天体时也会有类似情况,因为大气扰动的缘故,望远镜的分辨率有时很难达到理想状况。消除星际气体散射的效应是科学家接下来需要克服的一个重要难题。

  ⑧中国科学家在“黑洞照相馆”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中国大陆的望远镜并没有直接参与到视界面望远镜的观测当中,最直接的原因在于,中国大陆两个建好的亚毫米波望远镜(一个是位于青海德令哈的13.7米望远镜,另一个是位于西藏的CCOSMA望远镜)不具备相关技术的联网功能。但即使它们可以实现联网,同步观测也无法实现,因为它们正好位于灵敏度非常高的ALMA阵列的背面位置。

  广为人知的中国FAST天眼望远镜也没有机会参与到视界面望远镜的观测行列。首先,其工作波段不适宜;其次,其所处环境湿度较大,不适宜。亚毫米波光子很容易被大气中的水蒸气所吸收,视界望远镜都位于海拔比较高而且乾燥的地方,比如ALMA望远镜就位于海拔5000多米的沙漠当中。

  位于夏威夷的麦克斯韦望远镜是EHT联合观测网络节点之一,有中国科研机构参与其中,为视界望远镜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观测保障。

  部分中国科学家也参与了后期的数据分析和讨论,为世界上第一张黑洞照片做出了贡献。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