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自1972年建交,特别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40年里,两国关系得到了持续高速的发展。政治上,两国领导人保持着密切接触,双方已有很深的了解。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其第一个任内均已两次访问德国,今年7月上旬,李克强总理还将再度访德,与默克尔一起主持中德政府磋商。德国总理默克尔保持着每年一次访华的记录,两国领导在G20峰会和其他场合也多次见面。两国建立了中国迄今唯一一个和西方国家之间的政府定期磋商机制,从政治经济财政,到人文教育体育,到司法媒体人权,两国之间各领域各部门各种级别的磋商对话机制,应有尽有。
经济上,中德两国贸易额从1978年的约20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约2400亿美元(德国联邦统计局数字),成长了100多倍。现在,中国已经连续两年成为德国的全球最大贸易伙伴,而德国是中国在欧洲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德双边贸易额相当于中国与英、法、意三国贸易额总和,占中欧贸易总额的近三分之一。两国经济已相互交融,密不可分。5000多家德国企业在华投资8000多个项目,德国汽车、机械制造和化工等三大国民经济支柱行业,中国成为全球最主要的销售市场,其在中国的销售超过了德国本土。反之,中国企业也已有2000多家落户德国,而且近年的发展势头十分猛烈。
然而,由于国家体制的不同和意识形态的区别,中国在政治上的快速崛起和经济上的迅猛发展,也使德国各界在瞠目感叹之余,心存疑惧。旨在促进全球经济和贸易融通发展的“一带一路”倡议,被疑为中国的政治扩张和经济侵略,正常的资本进入和企业幷购,被说成盗取技术和鲸吞市场,引发各种干预和限制。中德关系在合作发展的主旋律下,也时有不和谐音发出。虽然特朗普的随心所欲和唯恐天下不乱与中国领导人的全局为大稳定为重形成鲜明对照,虽然德国有识之士也在不断发声,呼吁政界和媒体重新审视夸大西洋的战后友谊,幷从中国的历史地位出发正确认识中国对世界文明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但体制的界限和意识形态的分水岭,想跨越不是一日之功。
可喜的是,歧见虽在,但合作不断。诸如德中两国在“一带一路”框架内的合作,其实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中欧班列已经影响到德国的区域经济布局,让德国本已衰落的物流中心杜伊斯堡等城市和所在企业大获裨益重现生机。
中德关系的发展经验表明,只有求同存异,务实合作,才能不断排除干扰,减少摩擦,发掘新的合作亮点,创造新的互惠双赢局面,迈上新的发展台阶。在国际上,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德中两国唯有坦诚互信,赋予“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以真正的内涵,才能立足亚欧,成为世界政治与经济巨轮的“稳定之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