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义虎(中评社 海涵摄) |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台湾研究主编刘佳雁就两岸同胞如何弘扬中华文化发表了看法。他表示,首先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且两岸文化有很强的共同文化基础,这种文化是植根于两岸民众心理的。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台湾文化的主体,无论有怎样的政治分歧,文化基因是不会改变的。刘佳雁教授同时表示,尽管现在两岸文化交流迅猛发展,文化润滑剂的作用更加明显,文化交流平台规模越来愈大,涉猎范围越来越广,交流的方式越来越多,但是同时还存在很多障碍,比如台独,比如政治上的分离主义,比如蔡英文的“原住民史观”,这些都给两岸的文化交流制造很多阻碍。同时,他还表示,两岸青少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多,需要展开更有针对性的两岸交流,让文化交流真正发挥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学院教授马勇作为中华文化论坛组委会委员,对此前三次论坛的成功举办谈了自己的感受并提出建议。他首先肯定了中华文化论坛的品牌效应正在显现。他表示,中华文化论坛受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参与者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影响力已经遍布两岸四地。但是他同时指出,从前三届参与者的年龄层来看,青年人的参与程度不够,因此马勇教授建议应加强青年人的参与度,尤其是台湾青年,让他们动脚——走遍内陆,动嘴动耳——与大陆学者相互交流,动手动脑——多将台湾青年的学术论文纳入《中华文化论坛文集》中去。同时他建议,可以运用现在的“网红效应“来提升青年人的关注度,保持论坛的可持续性。
全国台联会副会长杨毅周提出了自己对中华文化论坛未来的计划和畅想。他指出,中华文化论坛是符合中华文化发展的大趋势,随着中华文化越来越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在此背景下,中华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的重视,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的提出,也越来越受到世界的认同。因此中华文化论坛应扮演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提供文化的基础和文化的引领。他同时介绍,中华文化论坛也在两岸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华文化始终是台湾文化的根和魂,是台湾文化的主体文化,也是台湾社会的文化主流和依据,引导台湾民众的基本价值观和精神依托。他期待着中华文化论坛在将来能够提升为国家的工程,成为高层次、全方位的论坛。他希望中华文化论坛能更侧重文化理念的交流,形成文化共识,同时也使论坛能够面向各个文化领域,吸收两岸各个领域文化大师共同参与,成为两岸文化交流领域的大平台。
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生李美良作为在场唯一的“90后”,从青年人的角度探讨了在信息时代下,我国的文化工作如何跟时代发展特征结合,形成新的文化传播和传承的形态。同时在结合过程中,可以为两岸交流提供哪些契机。首先她提出了要在影视创作中体现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包括电影电视甚至动漫行业。这可以推动全民的参与和传播,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方向,为两岸沟通的新桥梁。同时她还提出,利用好网络直播和自媒体,展示传播的内涵,使受众范围更广,交互性更强。她介绍,可以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保护、创造性地传承中华文化,对传统文化再度开发和深度挖掘。再通过打造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IP,使其商业性和文化性共有,提高文化软实力。
论坛最后,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义虎总结了论坛讨论的核心,再次强调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同时也感谢大家对于中华文化论坛提出的建议和期待,也感谢对在座专家与中评社提供的帮助表示感谢。据悉,第四届中华文化论坛将于12月10-12日在北京举行,届时两岸四地的专家学者将围绕振兴中华优秀文化,展现中国形象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