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香港8月1日电(作者 陈向阳)一段时间以来,中外互动更趋复杂,中美博弈尤为激烈,围绕“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中国对外战略方针,国内外不乏议论,“中国是否还需要韬光养晦”一类的疑问再度抬头,对此需正本清源、准确“号脉”、对症下药、与时俱进,以便中外良性互动、中国崛起行稳致远。
首先,对“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抑或奋发有为)”八字方略应完整把握、辩证理解、统筹兼顾。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这八个“烫金大字”彰显了当代中国外交的文明深度、历史厚度与哲学高度,堪称中国外交的“生辰八字”,也是当今方兴未艾“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精髓所在和应有之义。这八个大字本来就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是一体两面,彼此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绝不是相互排斥、非此即彼,切不可将其分割或偏废,也不能厚此薄彼。中国外交既要在“韬光养晦”的同时“有所作为”、而非消极无为,又要在“有所作为”的同时“韬光养晦”、决不得意忘形,应始终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行稳致远。
其次,“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方针并非权宜之计,并不存在“过不过时”的问题,更不是阴谋诡计,而是中华民族光明磊落的外交传统和崛起大国自警自觉的战略修养,具有长远指导意义。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方针是邓小平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冷战结束之际总结提炼出来的,针对的是当时中国所处的严峻国际环境,具有一定的阶段性, 同时也是长远之计。因为与当时情况相比,尽管今天的国际环境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彼强我弱”的力量对比尚未根本改变,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和平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国家尚未完全统一、外部对中国加速崛起加以“反制”围堵、国内有2020年前“三大攻坚战”与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任、内外两个大局复杂互动等,这就决定了中国务必长期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而即便是中国今后完成了崛起、实现了“伟大复兴”,也应在更高的起点上继续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以免“亢龙有悔”,以摆脱盛衰循环的“历史周期率”。
再次,当前中外复杂互动尤其中美激烈博弈的严峻现实,也决定了中国外交仍需强化“忧患”意识,应通过运用“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方针来对外增信释疑,以化解外部压力。
随着西方金融危机爆发十年来中国加速崛起,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国综合国力显着增强、大国外交愈发主动,“树大招风”效应凸显,西方大国备受刺激、焦虑不安,加之其国内“本国优先、反全球化、保护主义”的民粹主义甚嚣尘上,美国特朗普政府对外战略调整“聚焦”中国并加大围堵压制,包括炒作新的“中国威胁论”以抹黑中国、以“贸易战”胁迫中国等,极力维护霸权,这也需要中国外交在“有所作为”的同时兼顾“韬光养晦”,反制美对华“贸易战”注重斗智斗勇,不斗气不斗狠,同时继续强调中美共同利益与合作,以留有余地、斗而不破、以斗促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