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基层教师招考需要的不是分流净水
http://www.CRNTT.com   2018-11-12 11:20:36


 

  更重要的是,不同专业毕业的非师范生进入教师行列,本身就是对单纯的师范教育的有益补充。国家近些年在保持师范类院校规模的基础上,一直在鼓励更多的综合性大学通过开办教育学院、师范专业或对非师范生选修教育类课程等多种渠道,加入到培养教师的行列中。这才是对待新教师产生路径的一种开放视野。

  教育是一项综合工程,能够影响学生一生发展的机会有着多种不确定性,多专业背景的教师队伍极可能会让学生找到某种学习兴趣的触发点,为其打开更加丰富多彩的另一扇门。

  和其他行业从业资格考试相比,教师资格证通过率高一些。从另一方面来看,相对来说,教师岗位需求量大,教师资格报考者少,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那些持有教师资格证的人之所以相对容易找到工作,跟教师岗位需求相对较大也有关,不能一味强求淘汰率。在就业压力之下,一些大学生多考一些证,给自己的人生多一种选择,想法正当,做法没错。

  对学生的教育,我们都讲究“有教无类”,那么对应考应聘的教师来说,是否也应该讲究一个“有师无类”呢?在教师适应岗位和培养提高上需要有点儿耐心和定力,精心培植,静待花开。后进学生还能逐步转化成优秀学生,入职教师反而不能激发职业热情成为称职教师?这不科学!

  再一个,在教育部门的招考自主权上,近些年,绝大多数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都起着主体作用,并非丧失了话语权。盲目要求给予教育行政部门完全的招考自主权,与国家政策相背,也不易取得足够的支持和认同;同时,完全在教育行政部门间内部循环的教师招考,同样会出现许多“灰色空间”和阳光照射不到的黑暗角落。

  笔者建议,在招考问题上,教育行政部门要更加广泛吸引用人单位——学校或者是优秀教师充分参与,加大学校在面试环节上的考核分量,科学设置招考面试环节的内容和形式,增加教师评委或同行的话语权,使学校能够针对具体的岗位来考核评价面试者,使教师同行能够着重发现面试者的职业热情、可塑性和从业潜能,挑出“合格教师”甚至“名师”的种子来。

  综合来看,想通过“分流”一些人、“净化”师资“水源”等措施,来保证基层教师招考质量能够成为“清水”的做法很可能是徒劳的。用来筛选报考教师岗位的不应是专业不对口、毕业院校不过硬这些历史性的硬伤,而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些非专业非师范的教师的能量和价值,在于要给新入职教师更多成长空间。

  当下,基层教师招考上最需要的不是分流净水、提出一系列筛选的逆向操作,而是如何畅通渠道,鼓励包括更多非师范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在内的人才走上从教之路。这显然要比专业对口、从教门槛提高等更为关键。提高基层教师的工资待遇,在其事业成长发展、生活条件上给予更多的关照关爱关怀,这些方面确实应该更加努力,见真章,出实招。

  (来源:中青在线)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