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水韵江苏”迈出文旅高质量发展新步伐
http://www.CRNTT.com   2024-01-22 16:26:00


  中评社北京1月22日电/据新华日报报导,“水韵江苏”迈出文旅高质量发展新步伐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省文化和旅游厅抓住疫情防控转段契机,制定出台促进文旅市场加快全面复苏的“苏文旅15条”,及早下达9000万元文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130个文旅项目开发建设;精心举办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乡村旅游节、非遗购物节;贯穿全年的“水韵江苏·有你会更美”文旅消费推广季,累计曝光覆盖受众超11.27亿人次,带动直接文旅消费近60亿元。最新数据显示,去年江苏文旅消费总额达5366.36亿元,同比增长40.08%,占全国文旅消费总额的9.74%,继续位居全国第一。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2023年,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开展主题教育作为贯穿全年工作的主线,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文旅部的部署安排,感恩奋进、承压前行,守正创新、奋发有为,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在融入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中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注重精准施策,全力推动文旅市场强劲复苏

  新年伊始,“水韵江苏·有你会更美”频频出圈,“刷屏”新媒体社交平台,更捧出令人惊喜的年度文旅“成绩单”——据综合测算,去年全省接待境内外游客9.42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万亿元,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分别增长8.6%和1.7%,全省旅游市场全面恢复并超过疫情前水平。另据银联商务数据,去年江苏文旅消费总额5366.36亿元,占全省银联消费总额的19.95%,比上年提高4.08个百分点;占全国文旅消费9.74%,占比全国第一。

  亮眼成绩来之不易。一年来,我省加强文旅领域经济形势的科学研判,靠前发力、主动作为,多措并举引导文旅经营主体提振信心、转型发展,千方百计促进文旅行业快速恢复发展,助力全省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

  ——用好文旅政策“工具箱”

  去年1月16日,省政府印发《关于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若干政策措施》,省文旅厅积极响应、迅速落实。2月,联合省财政厅共同印发《关于促进全省文旅市场加快全面复苏的具体政策举措》(“苏文旅15条”),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丰富优质产品供给,加大消费引导促进力度,用心用情用力推动文旅市场加快全面复苏。

  善用文旅政策“工具箱”,既要助企渡难关,也要扶企促发展。过去一年,省文旅厅及时制定《〈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行动方案》,组织256个重点文旅项目集中签约、总授信695.88亿元,推出“乡旅E贷”百亿资金助力计划、“苏旅贷”专项金融产品,提前完成乡村旅游驻村辅导员三年行动计划,更好地强信心、稳预期、促发展。

  ——引导和扩大文旅消费

  为进一步提升文旅消费空间,扩大“水韵江苏”品牌影响力,去年3月,一场由省文旅厅、省发改委、省商务厅联合举办的2023“水韵江苏·有你会更美”文旅消费推广季活动在无锡拈花湾拉开帷幕。我省推出贯穿全年的“1+16+665”项活动(“1”即启动仪式,“16”即消费推广季期间举办16项主题活动,“665”即全省各地共组织开展665项活动),以及928项惠民措施。通过搭建省市联动共促文旅消费平台,深化政银企合作,优化文旅消费环境,持续推动全省文旅消费回升向好。该活动获评文旅部国内旅游宣传推广十佳案例。

  多方协作凝聚合力、文旅消费释放潜力——联动举办乡村旅游节、非遗购物节等消费促进活动,发布百项“游乡村·促消费”创新示范产品和项目,深入推进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新增国家级集聚区4家、省级集聚区30家。发展数字文旅新型消费和体验空间,新认定省级智慧旅游景区9家、数字人民币文旅应用集聚区5家、文旅消费便捷支付示范区32家,我省社保卡文旅“一卡通”建设经验做法获文旅部《文化和旅游智库要报》专刊介绍,“水韵江苏”数字旅游卡发行21.49万张、带动文旅消费约2.42亿元,获评智慧江苏标志性工程。

  ——持续增强文旅发展新动能

  去年9月,省文旅厅、省工信厅联合公布2023年度江苏省智慧文旅示范和培育项目名单,“‘数字长江’元宇宙博物馆”等20个项目入选示范项目,“洪泽区全域旅游大数据平台”等15个项目入选培育项目,入选项目覆盖图书馆数字化、博物馆数字化、沉浸式演艺、智慧文旅平台、政府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打通传统文旅场景转型升级的“新脉络”,为公众日常休闲生活带来更多精彩体验。

  我省推动新技术在文旅领域广泛应用,以数字化激活文旅新体验。去年11月,成功承办智慧旅游发展大会暨智慧旅游示范展示活动,各有3个项目入选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和“5G+智慧旅游”试点名单,2个项目入选首批全国20个文旅标准化示范典型经验,苏州丝绸博物馆、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分别入选全国文旅数字化创新示范十佳案例和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

  以人民为中心,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

  文明如潮,浩荡弦歌。江苏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让“第二个结合”在江苏找到更多落脚点,为江苏现代化筑牢文化根基。过去一年,江苏聚焦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和品质生活,持续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全省上下围绕增强人民群众对文化和旅游获得感,打造形成了一批优质文旅产品和活动品牌。

  ——放大艺术创作“江苏现象”

  省文旅厅坚持并落实“三个尊重”“三项机制”,研究出台舞台艺术、美术书法创作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举办“抱石风骨·第二届中国画双年展”、第二十五届全国版画作品展览,持续推进新金陵画派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第二期,在全国率先完成基层国有文艺院团评估定级,联合省委宣传部召开全省基层国有文艺院团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圆满完成全国“梨花杯”青少年戏曲教育教学展示活动承办工作。成功举办2023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配套开展全国戏曲演员会演、“天下第一团”表演英才传习班等活动,全省有4人获评文旅部新时代中国戏剧(生行、旦行)领军人才、数量居全国首位。全省有3个项目和4部剧目分别入选文旅部舞台艺术优秀节目创作扶持计划、优秀剧目展演,位列全国第一。

  24个月、17座城市、近17万名观众,场场爆满,一票难求,由国家和江苏艺术基金扶持、江苏大剧院创排的民族舞剧《红楼梦》成为去年演艺市场中绝对的“爆款”,在国内巡演超百场,极大提升了江苏在全国的文化影响力。

  ——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升级版”

  去年9月,全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在南通海安召开,对新征程上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走在前作出具体部署。

  围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一年来,全省上下加快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双千计划”提质增效,优秀群众文化团队开展文化活动1.56万余场,最美公共文化空间累计线上服务573万余人次。创新办好“送戏下乡”民生实事,优化“以需定供、区域互送”“政府端菜、百姓点单”服务机制,省级扶持2508场、直接采购配送627场,带动全省送戏下乡2.3万余场,群众对文化惠民工程的获得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新评定的一级图书馆占比全国第一,“君到苏州”智慧文旅线上服务总平台入选全国旅游公共服务十佳案例,3个案例入选全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位居全国第一……一个个“第一”“十佳”“典型”,成为江苏有力有效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升级版”的最好注脚。

  ——推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江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中华文明的重要承载地。我省深入实施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召开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推进会,完成与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密切相关的发掘项目40余项。常州寺墩遗址考古作为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取得重要成果。公布第八批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苏州创成文物建筑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制定出台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指南,并于前不久发布了江苏省省级考古遗址公园认定及立项项目名单,认定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狮子山楚王陵考古遗址公园、南唐二陵考古遗址公园为首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石头城遗址等14处为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立项项目。

  持续加强考古机构队伍建设,江苏文物考古研究院正式揭牌。盐城、宿迁和镇江3市新设独立考古机构,至此全省13个设区市全部组建了独立考古研究机构。淮安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获得国家文物局颁发的考古发掘资质,全省新增9名考古领队。坚守文物保护安全底线,运用AI技术监测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组织开展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试点,启动开展全省国有馆藏文物单位盘库建档专项行动并取得初步成效。

  发挥各类文博场馆传承文明和社会教育功能,积极拓展“云上博物”“运河迷踪”“折叠黄泗浦”等文物科技创新应用新场景,南京博物院“玉润中华”特展广受好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等5个案例获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博物知旅”系列活动第二季的乐享博览、体验博学、记录博闻、共享博韵等多个项目让“博物馆热”持续火爆,全省文博场馆去年接待观众超1亿人次,“博物知旅”活动入选全国文化遗产旅游十佳案例。

  着力推进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用好丰富的红色资源,加强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召开新四军纪念场馆高质量发展现场推进会,实施“新四军东进北上”革命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工程,公布第三批江苏省革命文物名录,认定第二批省级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培育项目,6个项目入选国家“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广项目。

  做好非遗系统性保护传承,公布第五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21个,认定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个,印发建设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实施意见并认定首批省级非遗工坊60个。

  ——推进产业发展载体建设

  “你一句春不晚,我就到了真江南”,走进苏州市相城区元和塘文化产业园,只见活力大厦、紫光大厦、高清传媒大厦等40余处文化产业楼宇鳞次栉比。去年3月,全国文化和产业发展工作会议在历史文化名城苏州举行,该园区被文旅部正式授予“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去年以来,我省强化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以“载体”培育“主体”,文化产业发展再次迎来新机遇。公布11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创建单位名单,全省新增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1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3家、首批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2家,苏州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工作入选国务院督查激励对象名单。

  ——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文化和旅游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联合公布首批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名单,全国共50家单位入选,江苏的南京市玄武区、苏州市姑苏区、苏州市吴江区(跨省)三地入选。

  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让旅游更有“诗意”;用旅游的载体传播文化,让文化走向“远方”。围绕“为什么融、融什么、怎么融”,谋划并探索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从理念走向行动,各地形成了具有江苏特色的探索实践——

  积极培育文旅融合新业态新载体新项目,“演出+旅游”“音乐+旅游”“展览+旅游”“赛事+旅游”等日益火爆,无锡《拈花一笑》、盐城《天仙缘》、苏州《游园惊梦》入选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

  深化小剧场建设并举办全省小剧场演出季,认定第三批省级示范小剧场13个和小剧场精品剧目10个,获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文旅部在扬州召开现场会推广我省经验做法。新增“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省级示范项目12个,遴选推出省级非遗主题精品旅游线路20条,“水韵姑苏 苏作匠心”非遗之旅入选全国20条非遗特色旅游线路。近30项极具江苏特色的非遗项目走进央视《非遗里的中国》,让更多观众深度感受江苏非遗之美。

  我省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旅游休闲街区各增至9家,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增至4家,甲级旅游民宿增至6家,溧阳1号公路入选全国首批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十佳案例”,江苏文旅融合“国字号”品牌创建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打造特色标识,加快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

  过去一年,在“水韵江苏”江河湖海间,江苏文旅人深入推进文旅高水平融合、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坚持把旅游作为文化传承和文明传播的重要载体,提炼展示江苏地域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全景绘就“两廊两带两区”生动图景

  过去一年,我省接连制定出台陆桥东部世界级丝路旅游带、沿太湖和洪泽湖生态文化旅游区等建设实施方案。至此,《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廊道建设实施方案》《关于推进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廊道建设实施方案》《关于推进扬子江世界级城市休闲旅游带建设实施方案》《关于推进陆桥东部世界级丝路旅游带建设实施方案》《关于推进沿太湖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实施方案》《关于推进沿洪泽湖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实施方案》等全省文旅布局“两廊两带两区”6个实施方案已全部出台,让棋盘落子式全域诗画美境可亲可感、可游可居。省文旅厅正在结合“十四五”文旅发展规划中期评估,跟进落实每个实施方案,引导各地培育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和精品线路。

  拓展新布局,首先要摸清家底、增厚实力。全省文旅资源普查共登记文旅资源单体9个主类、超118万个,28个项目入选中国特品级旅游资源名录候选名单,有5个案例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一体推进长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

  大运河流淌千年、穿越古今,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勇气和创造力。江苏作为中国大运河最早开凿地,沿运城市“因运而生”“因运而盛”,民生百态、历史遗存和水利工程相互辉映,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江苏运河文化。

  去年,我省组织编制《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保护规划》和长江文化价值阐释弘扬、文物保护利用、非遗保护传承利用“1+3”系列规划。成功举办第五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共吸引国内近90个城市、30个国家和地区、超千家单位参展参会,近12万人次走进现场、线上受众超4亿人次,获评省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创新案例。创作推出长125米、高1.2米的大型画卷《长江春色图》并举办特展,遴选发布“水韵江苏·长江百景”,推出长江文化旅游精品线路20条,组织举办长江文化节,30个文旅地标入选文旅部8条长江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我省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经验做法在全国会议上作介绍。

  ——进一步打响“水韵江苏”文旅品牌

  “我姓苏,大江大河大湖大海世间无。我姓苏,眉眼盈盈欲问行人去哪处……”1月13日,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官方视频号“水韵江苏”公开喊麦,晒出新年“第一卷”。伴随视频,“集装”江苏集体亮相,引发网友汹涌点赞,短短一天,“水韵江苏”官方抖音账号粉丝就从56.9万涨至64.3万。

  进一步擦亮“水韵江苏”文旅品牌,打造江苏文旅的鲜明标识。过去一年,省文旅厅组织拍摄制作美丽乡村、长江主题等旅游宣传片,“五一”小长假期间,新版“水韵江苏”旅游广告亮相央视和重要高铁站、累计曝光量超28亿人次。先后赴深圳、青岛、杭州等地举办“水韵江苏”省外集中推广周活动,“水+文化”的鲜明特质引发媒体热议、市民追捧。全新升级《游遍江苏》电视栏目,策划推出“你所不知道的‘水韵江苏’”融媒体栏目并收获首季节目全国第三收视排名。以“园林里的诗意相遇”“丝路中的水韵江苏”“茶和天下·雅集”等为主题,先后组织赴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等10多个国家地区开展文旅资源推介活动。“水韵江苏”全球传播中心入选“长城奖—文旅好品牌”国际传播优秀案例,“水韵江苏”政务新媒体综合影响力稳居全国文旅系统和省级机关前列。

  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断提升文旅领域治理水平

  旅游业的综合性、关联性及旅游产品的复合性等特点,决定旅游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迈上新征程,我省深入推进旅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多样化、专业化与智能化等方式,以强化监管提升治理效能,全省文旅行业安全形势持续稳定。

  ——深化“放管服”改革 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省文旅厅持续推进简政放权、促进审批服务规范化便利化,通过全面落实行政许可清单制度、开展政务服务“好差评”、深化电子证照推广应用、修订江苏省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机构准入指引、做好出入境旅游团队管理、落实外商投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规范行政备案事项管理、扩大政务服务有效供给等一揽子举措,让市场环境全面优化。

  去年12月,江苏省文旅厅、江苏省公安厅联合下发通知,强化我省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管理,要求5000人以上的大型演出活动审批前应当经过省文化和旅游厅、属地公安机关风险评估和综合研判,通过高质量做好审批服务和安全监管工作,促进演出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毫不松懈抓好安全生产

  今年元旦假期,全省共接待游客1421.6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71.7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2.6%和126.9%,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分别增长15.7%和18.2%,假日文旅市场取得开门红。

  为给元旦假期文旅市场“护航”,假日期间,全省各级执法机构共出动人员3244人次,检查各类文旅场所1408家次,发现并查处违法违规问题12个,督促整改安全生产隐患问题31个,保障了文旅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

  “一招不让”地抓安全生产,我省压紧压实文旅行业监管责任、属地管理责任和企事业单位主体责任,以火灾隐患、涉水游乐、特种设备、燃气使用等为重点,组织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开展全省文旅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巩固提升年行动,推动各类隐患问题整改落实到位。完善江苏智慧文旅平台安全监管和预警系统,并在节假日等重要时段通过江苏智慧文旅平台加强在线巡查调度,探索运用无人机等方式提升智慧化监管能力。

  ——及时跟进全链条监管

  好的营商环境离不开监管“把关”。我省持续优化文旅市场营商环境,完善文旅政务服务“旗舰店”功能,修订印发《江苏省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机构准入指引》,3个项目入选全国文旅市场政务服务“好差评”优秀典型案例、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加强在线旅游、剧本娱乐等新业态监管,推动313家“密室逃脱”类经营场所全面落实“一键开灯、一键解锁”安全措施。

  执法能力决定执法效果。我省制定实施《江苏省文化市场轻微违法行为免罚、一般违法行为从轻减轻处罚清单》,组织全省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先锋”系列行动。全国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岗位练兵技能竞赛中获个人和团体8个奖项的6项第一,星级饭店从业人员服务技能竞赛获个人和团体3项第一,国家文物局办公室连续5年致函省政府办公厅表扬我省文物行政执法先进典型。

  ——加强文旅领域立法

  江苏是红色资源大省,不久前闭幕的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江苏省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条例将于2024年3月1日起施行,明确红色资源保护对象范围,建立保护责任人制度、红色资源风险排查和研判制度,加强红色文化传承弘扬。

  为更好地保护、传承、利用好文化和文物打造坚实的法治支撑,除了即将实施的《江苏省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公共图书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旅游民宿等重点项目也被列入省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

  刚性约束,柔性执行,我省创新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和法治文化建设,组织文化市场法治惠民活动,创建一批省级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

  苟日新,日日新。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表示,新的一年,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按照省委、省政府和文旅部部署要求,自觉扛起新的文化使命,高质量推进文化强省建设行动,加快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以新气象新作为推进文旅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助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展示地,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贡献文旅力量。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