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月23日电(评论员 乔新生)2023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5.2%,在主要经济体中处于领先地位。但是,这并不妨碍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持悲观态度。按照西方国家经济增长模式,中国已经进入偿债高峰期,“修复负债表”成为绝大多数市场主体必须考虑的问题。由于大量资金用于清理债务,投资增长不如预期。再加上国际形势持续恶化,出口面临巨大的压力。因此,西方国家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已经到达顶峰。中国要想赶上美国,没有可能性。这种攀比心理,一方面充分反映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竞争逻辑。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西方经济学家并不瞭解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规律。
首先,中国经济的确到了盘点时期。正如人们所看到的那样,经过长达40年高速增长,中国有必要反思经济增长模式,修正中国经济发展方向。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模式,给中国带来了繁荣,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环境污染、贫富不均,将会在很长时期内制约中国社会发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需要中国寻找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解决贫富不均问题,需要加大收入分配改革力度,中国正在承受改革的阵痛。
但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紧张的对立关系。中国之所以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已经充分意识到,只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发展才可持续,人类生存才有意义。
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方面,不能劫富济贫,搞平均主义,而应该在发展过程中,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中国已经进入反思时期,着力解决长期无法解决的问题。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既是为中国经济的下一步增长储蓄能量,同时也是在修正航向,早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