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从长期大势把握当前形势 统筹短期应对和中长期发展
http://www.CRNTT.com   2020-08-15 09:00:58


 
  三、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巩固经济回升转好势头

  文章指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守住“保”的底线,拓展“稳”的局面,巩固经济回升转好势头。

  确保宏观政策落地见效。确保已出台的减税降费、减租降息和融资支持等政策落到实处,增强市场主体的获得感。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注重实效,通过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等手段,为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等提供资金支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拉动投资、扩大内需的作用,保障重大项目建设资金,优化新增专项债券资金投向,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通过政府投入引导社会资本扩大投资,在新基建、老旧小区改造等领域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释放投资潜能。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满足实体经济需要。优化信贷投放结构,重点支持制造业和中小微企业。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增加中小微企业融资可获得性。深化金融科技应用,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提高为中小微企业服务的能力和效率。与此同时,要加强财政、货币等宏观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集成效应。

  持续扩大国内需求。扩大内需既是有效应对疫情冲击、实现经济回升转好的战略举措,也是中国中长期发展的战略基点。当前,居民部门与企业部门的储蓄水平都有提升,如何引导居民扩大消费,引导企业扩大投资,特别是扩大民营企业和制造业投资,应是扩大内需的重点。通过扩大失业保险和低保保障范围,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补贴和消费刺激措施,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并加快餐饮、商场、文旅等生活服务业复业复市,推动消费回升。通过政府投入引导社会资本扩大投资,恢复市场主体的投资信心,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守住保企业、稳就业的底线。保企业,就是保社会生产力,为中长期发展积蓄力量。保企业重点是保中小微企业,确保已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降低工商电价政策、减免房租政策足额落地,运用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帮扶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保企业根本在于深化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依法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和自主经营权,完善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保住了企业,稳就业就有更大空间。要做好应届大学生、农民工和困难群体等重点人群的就业帮扶,通过直达基层的财政政策工具,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特别是要稳定城镇常住农民工就业,支持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受疫情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快调整,区域化近岸化特征更趋明显,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更为紧迫。要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产业链根植性,实施好《外商投资法》及配套法规,进一步放宽外资的准入限制,更好保护外资合法权益,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增大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下决心推动短板产品国产替代,拓展国内供应商,培育可替代的供应链。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加快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改造传统生产工艺,提升制造业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以强大国内市场为支撑,创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供应链形态,提高供应链的安全性与可控性。在补短板的同时,还要注重锻长板。疫情催生了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产业生态,应顺势而为,发挥中国数字经济领域的先行优势,占领数字经济国际竞争制高点。这不仅将创造大量投资机会,有效扩大国内需求,还将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拓展生产可能性边界,为经济发展培育新优势、注入新动能。

  更加注重依靠改革激发市场潜能。越是面对困难挑战,越要深化改革开放,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充分利用疫情倒逼改革的“机会窗口”,推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解决深层次结构性体制性问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落后过剩产能和“僵尸企业”出清,使沉淀的生产要素配置到效率更高的领域。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营造依法平等保护民营经济产权的市场环境,激发民营企业的投资热情。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建立健全竞争政策实施机制。推行国内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和“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促进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以外的领域,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出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指导意见,深化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建立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深化职务科技成果产权激励制度改革,加快培育技术和数据要素市场。通过深化改革消除资源配置扭曲,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释放经济增长潜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