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香港5月9日电(评论员 郭至君)5月4日起,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展开其为期8天的,对非洲四国和非盟总部的访问。李克强的此次非洲行,正值新中国首任总理周恩来首次访非50周年,中国外交部此前已将其此行定下基调,称为“一次面向全非的重要外交活动”。不难看出,继去年习近平主席访非后,中国的对非政策愈加清晰,此次访问,也可以说是中国意在打造“升级版”的中非关系。
然而,这个“升级版”中非关系却引来了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担忧。它们将中国在非洲活跃的经济活动称为“非洲资源的大肆外运”,当然,也提到了中非之间的交流是中国的一种“新殖民主义”。然而,仔细想想,中非关系是“新殖民主义”的说法既缺乏历史依据,也没有具有说服力的事实为基础,着实是无稽之谈。
首先,从定义来讲,“新殖民主义”指一些国家充分利用其经济优势,对另一些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把已取得政治独立的国家置于它们的控制之下。“新殖民主义”的特征也有很多,不管怎么讲,“新殖民主义”脱离不了“剥削、掠夺、控制”这样的一些形容词。
根据经典的解释:二战后,尤其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民族民主国家的独立,以军事占领为特征的殖民主义被“新殖民主义”所取代,新殖民主义的特征是:一,通过各种附加不合理条件的“援助”,从接受援助国获取各种特权;二,通过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占领市场,获取高额利润;三,低价购买发展中国家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进行不等价交换;四,利用技术优势进行技术垄断,在转让技术时进行敲诈。新、旧殖民主义虽然采取了不同的统治方式,但其本质都是以金融资本统治为基础,对发展中国家实行剥削、掠夺、控制和压迫。
但是,与此对照,看看中非在政治、经济、人文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哪里和剥削、掠夺、控制沾得上边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