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带一路”使民族地区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极大促进民族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 |
中评社╱题:“一带一路”战略的中西部小康社会发展模式之解 作者:虞卫东(上海),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
作者指出,中西部地区大多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宗教文化多样化,生活习俗与汉族不尽相同,然而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沿线国家十分相似,中亚和中东北非国家,多民族多文化和伊斯兰宗教文化等,价值观不同于汉族地区。因此,要因地制宜地开展经济贸易和文化交往,在中西部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对接中一定要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在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同时,要适应当地的慢节奏。发展除了物质生产的硬道理,还要发挥互利共赢的感染力。在具体实施“一带一路”时,宣传更重要。
一、“一带一路”与中西部发展的关系
交往、发展、“一带一路”的理念首先将进一步扩大中国各民族间的交往,伴随着民族交往的扩大,我国民族关系将面临着新的挑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民族交往可以打破狭隘的内部交往关系,实现人类更大范围内的交往,通过交往相互学习,从而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一带一路”战略以和平相处、互利互惠的模式,把整个欧亚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亚欧非各国可以在这条利益一致的纽带上共同发展,因此赢得欧亚非大多数国家的广泛回应和积极支持。从短期看,“一带一路”战略将加快民族交往,从而使民族关系面临新情况。从长期看,“一带一路”战略为各民族成员的交流交融提供了契机,有利于民族关系的良性发展。增进各族群众相互瞭解;在民族地区大力开展城镇化建设,为促进民族交往和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创造条件;在民族地区建设中心城市,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居住格局。
“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顺应了中国对外开放区域结构转型需要。众所周知,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从1979年开始,我们先后建立了包括深圳等5个经济特区,开放和开发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上海浦东新区,相继开放了13个沿边、6个沿江和18个内陆省会城市,建立了众多的特殊政策园区。但显然,前期的对外开放重点在东南沿海,广东、福建、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成为了“领头羊”和最先的受益者,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始终扮演着“追随者”的角色,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东、中、西部的区域失衡。“一带一路”尤其是“一带”起始于西部,也主要经过西部通向西亚和欧洲,这必将使得我国对外开放的地理格局发生重大调整,由中西部地区作为新的牵动者承担着开发与振兴占国土面积三分之二广大区域的重任,与东部地区一起承担着中国走出去的重任。“一带一路”战略将对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丝绸之路经济带目前包括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广西、云南、西藏、重庆13个省区市,完全覆盖了我国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民族八省区(内蒙古、宁夏、新疆、西藏、广西、贵州、云南、青海),基本囊括了东北、西南、西北的民族聚居地区。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建设“一带一路”对民族地区特别是边疆地区是个大利好,要加快边疆开放开发步伐,拓展支撑国家发展的新空间。①
“一带一路”使民族地区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极大促进民族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民族地区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节点,我国共有2.2万公里的陆地边界线,其中近1.9万公里在民族地区,占所有陆地边界线的86%。我国共有138个边境县(区、市),其中109个在民族地区,占所有边境县(区、市)的80%。涉及“一带一路”的中国和周边邻国如蒙古国、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孟加拉、老挝、缅甸等已有或规划的铁路、公路互联互通项目,大多从民族地区出境。因此,“一带一路”战略不仅将进一步促进区域合作,而且必然带来民族交往的扩大,这种民族交往既包括了国内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也包括了中国各民族和其他国家的民族之间的交往。
在民族地区建设中心城市,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居住格局。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将使西北地方偏僻的地理区位劣势得以改变,西部民族地区可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在核心节点城市开展中心城市建设,带动各族人口的集聚,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居住格局。通过国家政策的扶持,在民族地区建设具有全国性影响的特大城市或大城市,能进一步推动民族交往。从目前民族地区城市格局分析,可以在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发展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和赤峰市,在西部形成呼包鄂城市群,在东部建设中心城市赤峰市;可以在宁夏重点建设银川市;在新疆重点发展乌鲁木齐市和喀什市,大力推进乌昌一体化,建设新疆北部政治经济中心,南部则以喀什为经济中心,重点发展喀什市;可以在西藏重点建设拉萨市;在广西重点发展南宁市和柳州市,建设以南宁为核心的北部湾城市群和以柳州为核心的桂中、桂东南城镇群;在云南重点建设昆明市;在贵州重点建设贵阳市;在青海重点建设西宁市。在“一带一路”战略中,通过在民族地区建设中心城市,一方面可以造就更多的就业机会,扩宽就业容量,吸引周边乃至全国各族人民到中心城市中工作生活;另一方面也可以打破民族地区较为闭塞的民族分布格局,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居住格局,为民族交流、民族交往、民族交融创造条件。
二、中西部发展模式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相关性
中西部地区大多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宗教文化多样化,生活习俗与汉族不尽相同,然而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沿线国家十分相似,中亚和中东北非国家,多民族多文化和伊斯兰宗教文化等,价值观不同于汉族地区。因此,要因地制宜地开展经济贸易和文化交往,在中西部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对接中一定要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在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同时,要适应当地的慢节奏。发展除了物质生产的硬道理,还要发挥互利共赢的感染力。马克思主义民族交往理论认为,民族交往是加快民族发展的重要前提。随着各民族间人口流动的规模和频率的进一步提升,民族关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如果在短时间内出现民族交往的迅速扩大,在相关准备工作还未到位的情况下,有可能会出现因为不同民族间的不同文化、不同观念的冲突而产生一些民族纠纷。在民族交往过程中,部分汉族群众由于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缺乏瞭解,以及少数民族群众之间也因为缺乏彼此的相互瞭解,一些人习惯以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来衡量、评价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容易产生对其他民族的偏见和歧视。 如果处理不当,②这些民族偏见和歧视容易诱发产生民族矛盾和纠纷。
此外,“一带一路”战略将促进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带来外来文化,从而与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产生碰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会受到挑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会使民族成员发生心理失衡而动摇原有的民族关系格局的心理基础。另外,“丝绸之路经济带”所覆盖的中亚地区存在的“三股势力”(即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国际恐怖势力),可能会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加大对我国的渗透,也将对我国的民族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将为西部民族地区带来产业的集聚,与东部地区相比,民族地区的地域优势将得到凸显。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准而言,由于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加之民族地区的城镇化起步较晚,其城镇化发展相对缓慢。虽然整个民族地区平均城镇化发展水准较低,但在一些城镇化发展程度相对较高的民族地区,民族交往程度也较高,这一点可以从人口统计资料中表现出来。例如: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常住人口中共有49个少数民族,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少数民族个数增加14个,除蒙古族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15192人,占常住人口的0.78%,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增长了178.39% ;③宁夏银川市汉族人口占75.48%,各少数民族人口占24.52%,其中回族人口占23.06%,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长44.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35.71%,其中回族人口增长34.88%。④“一带一路”战略为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历史机遇,民族地区应该充分利用这个契机,大力开展城镇化建设。城镇化将改变各民族现有的社会分工格局,从而对民族关系产生影响。来到城镇的少数民族成员大都依据地域和人缘纽带进入相关行业,形成了局部集中、总体分散的分工格局,各民族成员也积极改善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这种情况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