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冲击,各国央行普遍采取强有力的应对措施。 |
中评社北京2月23日电/2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为对冲逆回购到期等因素影响,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当日开展2000亿元MLF操作,期限为1年,中标利率为3.15%,较上期下降10个基点。
经济日报发表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文章认为,在防控疫情的特殊时期,此举有助于引导新一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进一步下行,推动企业融资成本下降,缓解疫情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冲击。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等采取多方面措施,加大逆周期调节强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稳定市场信心和预期,有力地支持了疫情防控工作。当前,全国上下正在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货币信贷政策应更加灵活适度,既要继续服务好疫情防控,也要有利于复工复产。
文章称,历史经验表明,重大突发事件往往造成金融市场短期波动,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因此,面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冲击,各国央行普遍采取强有力的应对措施。为支持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一个多月来,央行等金融管理部门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体现了货币信贷政策灵活适度的调控方向。在货币信贷方面,措施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是适度注入流动性。如2月3日和4日,央行连续两天开展逆回购操作,超预期地向市场投放流动性1.7万亿元。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此举传递了央行呵护市场的积极信号,稳定了市场预期,提振了市场信心,金融市场在短暂波动后迅速趋于稳定。
二是加大信贷投放。如1月31日,央行下发通知,专门安排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资金投向实行重点企业名单制管理,确保精准投向疫情防控重点企业。这一特殊政策安排,提高了金融机构向重点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的意愿和能力。
三是降低资金成本。2月份以来,无论是逆回购操作利率还是中期借贷便利(MLF)中标利率,均下调10个基点。这些措施加上专项再贷款,降低了银行资金成本,进而有利于推动贷款利率普遍降低。
文章分析,当前,疫情形势出现积极变化,防控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贯彻党中央关于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分区施策的要求,做到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对于感染人数较少、疫情较轻的大多数地区,应重点抓好企业复工复产工作,多措并举稳企业稳就业,才能把新冠肺炎疫情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因此,货币信贷政策在服务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也应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更多支持。
目前,湖北省之外的各地中小企业,在复工复产中普遍面临资金荒、用工荒等难题,这些企业在前期较少享受到金融优惠政策。因此,应在继续保障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重点通过定向降准、增加再贷款额度等措施,加大对中小银行的精准支持,鼓励中小银行发挥决策半径短、机制灵活等优势,进一步服务好本地中小企业。
在农村,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春耕备耕工作也面临着较大压力。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应主动对接农户需求,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金融监管部门应尽快调整不良贷款率等监管指标和“两增两控”等考核要求,为金融机构服务中小企业创造更好条件。
文章表示,在前一段时期,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共克时艰,普遍采取下调利率、减免利息等措施,将对全年银行盈利造成影响。对此,应采取多方面措施,进一步降低银行资金成本,拓宽各类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负债来源,增强银行业为企业提供优惠利率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应加大对货币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和评估,确保优惠政策精准落实,防止资金被无效占用、挪用,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等。金融机构应充分借助金融科技手段,一方面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和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努力降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