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汪毅夫:甲午战争战后50年的台湾
http://www.CRNTT.com   2018-06-02 00:38:45


汪毅夫在北大发表演讲(中评社 张爽摄)
  中评社北京6月2日电(记者 张爽)原全国台联会长、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汪毅夫昨日应邀在北京大学发表题为“台湾:从战后50年到战后70年”的演讲,他指出,在中日甲午战争战后50年里,台湾人民的表现是义民负重、弃民忍辱。在这50年,端赖台湾人民忍辱负重、担当民族大义,台湾“一切的一,一的一切”(郭沫若诗句)仍然是中国的。当然,战后50年毕竟是两个世代的时段,其间也产生了为数很少、毒性很大的“精日分子”,如1923年出生的岩里政男(李登辉)。

  以下是汪毅夫讲述战后50年实录:

  回看历史,我们会看到:中日甲午战争并不在台湾、并不在台湾附近的海域打,而战后台湾却沦入日据台湾时期、或者说台湾日据时期的50年;中国的内战并未蔓延至于台湾,而战后台湾却成为问题、成为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并且久拖未决,至今是70个年头了。介于战后50年同战后70年,还有一个战后时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台湾光复时期(1945—1948)。从战后50年到战后3年、再到战后70年,历史会告诉我们什么?我们该如何面对台湾问题?

  1895年三月二十三日,腐败无能的清廷被迫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割地赔款、弃阵弃民的《马关条约》。记得两年前,也是在北大,我指出:我们也有教科书的问题,“《马关条约》签订,中日战争结束”的说法就是一个问题。实际上,在《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台湾人民起而组织义军,扺抗日本侵略军,直至当年九月初三日,台湾全岛沦陷。台湾人民将中日战争延长了5个月又10天。此后,台湾人民又发动了多次反抗日据当局的武装斗争。台湾诗人、学者洪弃生的《台湾战纪》(又名《瀛海偕亡录》)上卷和下卷分别记取了台湾人民扺制日本侵略军的武装斗争和台湾人民反抗日据当局的武装斗争。1922 年,洪弃生、洪炎秋父子游历中国大陆。其后,洪炎秋留京求学,先后考取北京大学预科和教育科,并于1929年从北大科育系毕业。在学期间,洪炎秋委托北大出版部印行《台湾战纪》。北大校友傅振伦《七十年所见所闻》(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79年版)记:北大教育系同学洪标(按,即洪槱,洪炎秋也),“其伯父(按,应为其父,洪弃生也)着《台湾战纪》(又名《瀛海偕亡录》)二卷、《中东战纪》一卷,抒其国家丧地之悲。在北京大学出版部发行,流传不广”。北大版是《台湾战纪》的第一个版本,据说只印行500部。据我所知,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一部,大陆和台湾藏家亦各藏有一部。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