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香港校园“港独”现象及其探源
——基于香港国民教育的视角
http://www.CRNTT.com   2018-07-27 17:55:23


 
  (一)全方位推进国民教育

  国民教育目的在于提高香港新一代对祖国的基本认识,也是“去殖民化”的一种措施。于2012年拟定的国教科全称即“德育及国民教育科”,目标是培养品德和国民意识,课程包括了对国家和民族的自然地理、政制、经济、历史与现状认识,既有对成就的肯定以培养民族自信,也有对时下政经问题的反思;然而,在反国民教育运动中绝大部分抗议的年轻人根本没有看过整套指引,只是不加思考群起附和。他们在集体化情绪中,在传媒和政客的煽动下冲在最前面,把国家观念的教育和民族情感的培养,盲目批判为“洗脑”,诋毁任何对中国内地的客观叙述。本来国民教育是去殖民化的重要政策,可是特区政府因循殖民时代的教育政策惯性,在最近数年才加强力度,致使在回归后即开始接受教育的一辈没有来得及建立应有的国民观念,成为今天的反国教高中生、大专生,而从九七回归至反国教运动的发生,正好是从小一到大三的时间跨度,所以回归15周年的反国教浪潮,亦讽刺地宣布了回归以来香港国民教育政策的失误。因此,继续全方位推进国民教育具有现实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二)加强中学生历史观教育

  在国民教育中,历史教育尤为重视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国家归属感,维护国家统一。历史可以促使一个民族不忘本。中国历史若不能为后代所熟知,中华文化将无法得以传承,中华民族也终将不得振兴。殖民政府当局在政治上出于遏制所谓的民族主义的抬头趋势,在教育上宣导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能力为核心进行课程改革,1972年香港课程发展议会成立后当局开始制定“中国历史科”和“历史科”这两套课程,并开始拟定课程纲要。⑫

  “中国历史科”具备很强且鲜明的道德教育功能。但在回归之前,为了避免较为敏感的身份认同问题,“中国历史科”在教学内容上采用了“详古略今”的方法,强调王朝历史,有意识地回避触及民族主义和国民身份的历史课题。⑬从20世纪50年代一直到80年代,香港殖民政府都在学校课程中删除了对殖民政府而言相当敏感的中国政治课题。“中国历史科”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在某种程度上也刻意回避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的历史。相对而言,“历史科”的课程及评估指引中,没有提出明确的道德教育功能,比较注重批判及分析技巧与较开放的价值观。

  根据香港初级中学历史科课程纲要(中一至中三)的内容,香港地区历史科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古代及中古时代,从中古至近代以及二十世纪三个专题。⑭21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与需要,2007年历史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⑮应运而生。2007版的香港高中历史科课程标准仍旧秉承“详今略古”的设计原则,在课程设计上集中于二十世纪的主要发展。其中必修部分采用了主题式的呈现方式,内容主要包括“二十世纪亚洲的现代化与蜕变”和“二十世纪世界的冲突与合作”两大主题。

  香港青少年是香港社会的未来,也是祖国的希望,但由于没有受到完整良好的中国历史教育,部分青少年没有建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只是盲目跟风、聚而从众。由于缺乏理性分析、思考的能力,导致他们的观点片面、过分激进,影响了他们对祖国对中华文化的认同。⑯

  务必让香港青少年对祖国历史、对中华文化有更多接触、认识和领会,培育历史观,进而尊重和热爱祖国和民族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增进中华民族凝聚力,以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

  (三)重视香港教师施教问题

  教育是一国文化的基石,是维系政治稳定的重要保障,香港的教育界,却成为某些反共反大陆思想传播的场所,香港的教师在这其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教师的政治取态偏向于泛民主派。教师的政治取向将会在其施教过程中得以表现。香港教育中,采用“一纲多本”的方式,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大。其中,“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值得关注。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⑰是一个由香港大学、中学、小学、幼稚园各级学校教师组成的工会,现有会员超过8000人,是香港最大的单一行业工会及参与会员最多的民主派组织。其定位除了是工会外,还是教育团体、社会团体和民间团体。目前,香港很大一部分现任教师都是该协会会员。然而该协会是香港“民间反对国民教育科大联盟”的发起人员,与“大联盟”内的“学民思潮”、“家长关注组”和不同的组织,推动反国教运动的开展。迫使特区政府当局最终以“不撤科而搁置课程指引”作出退让。该协会推动搁置课程指引、怕课程“染红”香港学生,并鼓励教师面对偏颇教程时“灵活”做出反应。其实不管国民教育科的内容是什么,在教协以及教师的影响下,难免会使学生排斥特区政府推出的课程指引,并对内地产生距离感与反感情绪甚至是恐惧。

  香港部分教师要恪守专业操守,避免在教学课堂上过多地倾注个人的政治倾向。让学生客观、真实、全面地瞭解中国国情,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意识、民族情感与国家观念,增强他们的国家责任感与荣誉感。香港学校的校长与特区政府、民间机构、爱国团体应该携手一道保障青少年学生接受的国民教育不走样。为香港年轻一代尤其是学生营造良好的国家认同教育环境,抵制“港独”思潮对他们价值观与思想的侵蚀。

  总之,香港的校园“港独”现象值得高度关注。青少年代表着香港的未来,这也是为何国内外极端势力要不惜一切,全力推动青少年的“港独”认同和本土意识建构的主要原因。对此,香港各界人士应予以高度重视。全方位推行国民教育,推进中学历史教育、加强历史观培育,增进文化认同,提升香港青年世代的国家认同,以抵挡“港独”思潮的侵蚀显得尤为必要。 

  注释:

  ①黄晨璞.《“青年化”港独思想的成因及本质》,载《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7年第一期。

  ②刘嘉祺:《试析香港的激进本土主义》,载《国际政治研究》(双月刊)2016年第6期。

  ③参见陈云:《香港城邦论》,香港:天窗出版社2011年版。

  ④参见香港大学学生会学苑编:《香港民族论》,香港:印象设计印刷有限公司2015年版。

  ⑤冯庆想、徐海波.《香港“港独”的想象与消解》,载《理论研究》2017年第2期。

  ⑥香港旺角暴乱69人被拘捕 44人被控暴动罪http://www.gywb.cn/content/2016-02/20/content_4634017.htm

  ⑦香港多所高校现“港独”制品 林郑月娥:这不是言论自由问题 http://www.takefoto.cn/viewnews-1267215.html

  ⑧张庆波.《珍爱香港,就请守住底线》,载《人民日报》2017年9月11日第5版。

  ⑨珍爱香港,就请守住底线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7-09/11/nw.D110000renmrb_20170911_3-05.htm

  ⑩拉布或者“拉布战术”是西方议会政治的专业术语,英文是Filibuster,指在议会故意发表冗长演说,以拖延表决。Filibuster源自西班牙语,最早形容十六世纪活跃在加勒比海的海盗,他们通过挟持船只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后来形容以故意拖延会议程序的方式要挟议会。

  ⑪冯庆想.香港本土主义的内在逻辑与历史演变[ J ].天府新论,2016(5)。 

  ⑫何之珉.浅析香港高中历史科教材[D].上海师范大学,2014。

  ⑬何之珉.浅析香港高中历史科教材[D].上海师范大学,2014。

  ⑭何之珉.浅析香港高中历史科教材[D].上海师范大学,2014。

  ⑮香港有“中一”至“中七”,其中“中一”至“中三”是内地的初一至初三。“中四”至“中六”是内地的高中,“中七”相当于外国的大学预科班。从2007年开始,香港改为和内地一样,6年小学,3年初中,3年高中,4年大学。

  ⑯诸芳.加强历史观教育,增进香港青少年的文化认同——以中华文化学院的视角[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04)。

  ⑰简称教协;英文:Hong Kong Professional Teachers' Union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8年6月号,总第246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