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章念驰:我在“文革”后的第一个重要活动
http://www.CRNTT.com   2018-12-29 17:31:14


章念驰与严庆祥合影
 

  代表团中还有二个著名新闻工作者,俗称“报人”,今称“媒体人”。一个是赵超构,一个是陆诒,一个是新闻工作者,一个是旧闻工作者。

  赵超构,笔名林放,是著名的《新民晚报》社社长,是该报“未晚谈”专栏作家。在万马齐喑的时代,他总会批评一点时弊,敢说几句真话,为人耿直、为文正派,爱骂人,提倡办报“短些,软写,广些”,要让报纸“飞入寻常百姓家”,很受人欢迎。他很有点底气,早年赴延安,七次见毛泽东,写出了长篇通讯《延安一月》,也算是毛泽东认可的党外朋友。

  陆诒,资历一点不比林放低,淞沪抗战时就是战地记者,深入战区,报道过淞沪战争,台儿庄战役……无数战事,穿梭于国共之间,担任过《新华日报》记者,又担任过《大公报》等记者,与范长江、曹聚仁齐名,他正直热心,识人无数,但运气不如林放,1957年照例成了大右派,直到“文革”后平反,被邀参加访问团,也算爱国不分先后。

  赵超构为人严肃。每到一地都会赋诗,也会讲一点很得体的话。我们这次参访是坐船来,晚饭后相聚聊天。一日,赵老与一群老人聚在一起,大诟时弊,我坐在一旁听热闹,听着听着忍不住插嘴了,不料赵老大喝一声:“小孩子不准乱插话!”我听了赶忙逃走。

  我们坐船溯江而上,途径小姑山,独立了江中,赵老即赋诗一首。结束参访,分别时,他将这首诗题写在我笔记簿上——

  溯流朝胜路,飘然过马当,
  欲寻彭泽宰,小姑迎大江。

  这首诗极有气魄,也极有寄寓,对我是无影鼓励,我这么多年不正是以小姑迎大江之姿而奋斗过来的吗。

  我跟陆诒先生在组团前就熟识了,当时他还没摘帽,我们的关系如同“扫帚配畚箕”。后来他摘帽了,当了上海市政协常委,又当了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他脚不良于行,不知什么缘故,但他比一般人还跑得快,总是匆匆忙忙奔走,既是“老闻记者”,恢复了许多史实,又为民众申言,敢于反映民意,积极参政议政。参政议政还真不易,我当了二十多年市政协委员,也当过常委,深知真正的参政议政是需要资历阅历的,像他这代人的参政议政水准才叫经典呀!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