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中评现场:专家共议美国与亚太关系
http://www.CRNTT.com   2018-11-05 00:15:20


会议讨论现场(中评社 陈宁摄)
  中评社天津11月5日电(实习记者 陈宁)“美国外交传统与中美关系的走向”学术研讨会分组会议于11月3日下午和4日上午在南开大学召开。第一小组的讨论围绕“美国与亚太区域关系”主题展开。舒建军编审主持小组会议,报告评议人由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担任。

  暨南大学陈奕平教授以“中美关系的周期变动与东南亚国家的外交选择”为题做报告发言。他主要从三方面谈及自己的研究成果:中美关系周期性变化;周期性变化对东南亚影响;周期性变化对中国影响。他首先概述中美关系变动的3个“20年”:1949——1969年:中美对抗冲突。1969——1989年:由于苏联咄咄逼人,中美关系回暖。1989——2009年:中国国内形式变化和苏东剧变使得美国对华战略做出相应调整,主要是运用“接触加引导”战略影响并改变中国。

  他还谈到,东南亚因为因应中美关系的周期性变化,外交选择上也经历了与美国结盟到后面缓和与中国、苏联之间的关系,再到后来利用“平衡战”,在中美两大国间保持战略平衡,主要表现为东盟在安全上依赖美国,而在经济上则依靠中国。他还对目前中美贸易战下中国应对措施提出自己看法,认为中国还是应该保持战略定力,努力实现与美国之间关系的缓和。

  中央党校林晓光教授报告题目是“1950年代中美两国围绕台湾问题的博弈”。他认为要处理好当前的台海问题,可以从上世纪50年代中国老一辈政治家与美国围绕台湾问题展开的博弈历史中得得启发。林晓光表示,20世纪50年代,由于美国政府对新中国采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战略遏制的政策,把台湾作为牵制中国的一张牌,先后提出“台湾地位未定论”、“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政策,造成中美关系的长期紧张和尖锐对抗。中国政府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也以台湾问题为抓手,与美国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回顾和重温中美在台湾问题上博弈的历史,有助于为今天的对美、对台政策提供历史经验和思想资源。

  华东师范大学邓峰教授以外交史研究中不太引人注目的使馆角度为切入点,探讨美驻日大使馆对1975年金日成访华的反应对美国对朝政策的调整问题。邓峰主要考察美国驻东京大使馆如何关注和评判在1975年亚洲特殊国际背景下金日成对中国的访问,同时以此为基础,对美国外交官所作判断予以评价,尤其探究其评估电文对美国制订对朝鲜的政策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

  山西大学宋晓芹教授同样关注半岛历史问题。她发言题目为“朝鲜停战后中美对召开朝鲜政治会议的分歧与争斗”。她谈到,朝鲜战争结束后,朝鲜问题的政治解决涉及到相关国家的重大利益,特别是苏联在朝鲜战争中的特殊地位——表面上是非交战方、实际上是幕后支持者,所以才使中美在朝鲜政治会议的形式和成员问题上产生了不可调和的分歧。鉴于苏联对政治解决朝鲜问题的重要性,中国坚持政治会议室多边圆桌会议、苏联以中立国身份参加的原则不动摇,美国坚持政治会议是交战方之间的双边会议、苏联以交战方身份参加的原则不改变,从而使相关各方对召开朝鲜政治会议的努力化为泡影。宋晓芹同时表示,各国都明白朝鲜问题无法和平解决,但还要保持表面上和平解决的姿态。在困局难解的情况下,仍付出了一定努力。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