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浙江泰顺:修复遮风避雨的精神家园
http://www.CRNTT.com   2019-05-27 10:39:06


 
  在勘察设计阶段,古建院设计人员对散乱的构件进行了系统性的编号整理,经过6个月的反覆甄别,根据榫卯特征、构件形体等规律找出其原有位置,之后在现场对木构件的保存情况开展调查,并对木构件使用阻抗仪、应力波等现代设备,判断其残损情况,制定加固方法以保证历史信息的完整性。为使廊桥修复尽可能使用原来材料,在综合考虑构件受力特征和构件残损的情况后,对糟朽和开裂严重的伸臂梁、木拱架、木平梁、柱、梁、枋等构件采用墩接、镶补、拼接和铁件加固的方法进行处理,保证其可以再次利用。

  保护建成遗产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不让传承和再现它们的建造技艺失传。2009年,木拱桥营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本次廊桥灾后修复工程正是廊桥营造技艺活态传承的一次成功实践。

  每一座受灾廊桥都由一位当地有名的非遗传承人、相关石瓦匠人和一家具有文物资质的施工单位协同修复。在前期整理构件时,非遗传承人对存疑构件进行辨别,有效提高了构件位置辨识的准确度和效率。在后期修复过程中,非遗传承人按照传统要求,在相应的时间伐取符合要求的木材并加以乾燥处理,而后按照廊桥保留构件的形态,在理解原桥设计的基础上计算和制作构件榫卯,并按传统方式安装搭设廊桥主体构架;桥台部分则交由掌握传统石磡堆砌技艺的匠人进行反覆推敲,按原位归安并补齐缺失;砖瓦灰塑传承人、民间木雕传承人等组成团队对瓦片的长度、宽度、厚薄、重量、每片瓦的摆放位置进行充分考量。非遗传承人、传统匠人的参与,使廊桥的整体质量、传统风貌、技术工艺得到了保障,同时锻炼了后辈工匠。

  通过认真分析廊桥冲毁时的录像,我们发现桥体在受水冲击时,主要从桥台或桥墩开始。传统桥台往往采用土包石工艺,内部松弛易冲散,是廊桥的薄弱部分,针对这些薄弱部位,我们特地采用现代材料和现代工艺予以结构补强。工程竣工后,大家积极开展预防性监测,在牛头梁、三节苗等部位安装感应器,实时监控拱架受力情况,保证及时、准确地掌握廊桥状况,并陆续展开廊桥保护修缮技术导则和灾后修复工程报告等保护研究工作,使廊桥的保护更加科学、准确和超前。

  辗转于浙南泰顺蜿蜒的山路上,你往往会在某个转角与形似垂虹、状如弯月的廊桥不期而遇。廊桥默然屹立,溪水如脱兔奔流不息,飘逸的屋顶轮廓衬托着远山如黛的漫漫天际,一幅“长虹饮涧、新月出云”的优美画卷徐徐展开。泰顺廊桥,是当地民众积极参与、捐资而建的乡村文化遗产,承载着繁衍于此的集体记忆。廊桥的灾后修复,不仅使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得以重生,还激发了当地民众情感深处的归属感,为当地的文化、旅游、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来源:人民日报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