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用高效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的视角应对气候问题
http://www.CRNTT.com   2021-11-08 08:23:23


  中评社北京11月8日电/2021年10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详细介绍了近年来中国如何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所取得的成就。白皮书既谈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新理念,也总结了中国所采取的战略政策,还提出了共建全球气候治理的建议。

  中国网发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范永茂文章表示,当前,气候变化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治理难题,关系到人类前途命运,气候变化治理行动也应该当作全球公共产品来看待。这是因为应对气候变化的行为有强烈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都会也都在受到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和危害,但同时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也都将从气候治理中得到平等的益处。

  文章分析,既然作为一种全球公共产品,那么气候治理因其特性,在供给过程中大都避免不了效率损失。第一种效率损失是“搭便车问题”。首先,因为气候变化治理的公共性,未采取治理行动的国家都可以享受治理带来的好处,享受到与采取治理行动的国家完全等价的物品效用,却不需要支付相对应的成本。所以可能会出现有的国家享受应对气候变化的好处后,却没有为治理尽义务。比如说二氧化碳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当各国被要求减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排放时,有的国家不愿意做出努力,逃避责任还埋怨别的国家碳排放过多和国际组织没有出台有效的治理措施。这个问题就涉及着气候应对公共物品供给成本分担的公平性,以及公共物品供给能否持续的问题。

  第二种效率损失是公用地悲剧的发生。这是因为私人决策者过度使用公共资源而造成的公共资源条件恶化,最后导致所有使用者利益受损。全球气候问题也是一样,空气作为无边界的全球公共资源,没有明确的产权,故而各个国家都可能向大气中排放工业废气与二氧化碳,从而导致气候变化。

  文章认为,如果将气候变化应对和治理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必须防止公用地悲剧。此时便需要一个规范,来约束各国的行为。我们看到,中国就采取了较为有效的约束措施,建立起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分解落实的机制。为确保规划目标落实,在综合考虑各省(区、市)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战略定位、生态环保等因素后,中国分类确定省级碳排放控制目标,并对省级政府开展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进行考核,将其作为各地主要负责人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惩任免等的重要依据。省级政府对下一级行政区域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也开展相应考核。

  中国的另一个重要经验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用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碳排放。大气作为一种纯公共产品,消费时具有明显的负外部性特征,而气候和碳排放的应对治理又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特征,故其治理的重要途径就是使空气污染、碳排放的外部性内部化。传统的做法是“谁污染谁治理”,这种生态补偿机制虽然对于空气污染的治理来说作用较大,但仍然是被动和消极的,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因此,采用市场化机制“谁污染谁治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同“谁治理谁受益”的生态受益机制结合起来,既能使污染的负外部性内部化,又能使污染的正外部性内部化。利用这一经济激励机制来减少空气污染排放的同时,又能鼓励更多的力量参与到气候治理之中。这些行动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在气候变化应对中的缺陷,对经济激励机制起调节作用,又有利于促进其作用的发挥,逐步实现气候治理融资市场化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化。

  总之,动员多元主体参与应对全球气候问题,需要政府、企业、第三部门等主体形成一个资源互补、权力共享的动态系统来共同完成。在这方面,国际社会还需要更多协调合作。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