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中时社论:中时与旺报考虑暂停报道两岸新闻
http://www.CRNTT.com   2020-01-02 11:45:53


2019年12月31日下午,苏嘉全宣布反渗透法三读通过。(中评社 资料照)
  中评社台北1月2日电/针对民进党蔡政府去年12月31日通过《反渗透法》,《中国时报》昨日刊出的社论痛陈,写下解严后30年政治史上最黑暗的一天。《反渗透法》提供一张接近空白的法律支票,让民进党政府敌视或讨厌的人或机构,随时可能面对违法的侦办。这是将两岸间的“安全瓣”完全刨除,让奔走两岸间为和平而努力的个人和机构,因《反渗透法》的刀斧已架在颈项上,为求自保只好放弃努力,断绝两岸来往。

  该社论提到,《中国时报》与《旺报》正慎重考虑是否撤回长驻大陆的记者,并暂停报道两岸新闻,等待民进党政府厘清“渗透来源之指示、委托或资助”中,所谓“指示、委托或资助”的定义与行为规范细则,再行恢复相关报道与版面,一方面避免同仁暴露于不确定的刑事风险之中,二方面也可以在“中华民国”新闻史上,留下媒体抗议言论遭到箝制的历史纪录。

  中时社论全文如下:

  民进党蔡政府吃了秤砣铁了心,硬是让社会高度疑惧的《反渗透法》在争议中强渡关山,写下解严后30年政治史上最黑暗的一天。当年为争取百分百言论自由而自焚的郑南榕若地下有知,相信也会对绿营今天的专制独裁捶胸顿足。

  《反渗透法》的恶劣,主要可以从法律和政治两个面向来分析。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都是提供一张接近空白的法律支票,让民进党政府敌视或讨厌的人或机构,随时可能面对违法的侦办;被抓到证据者当然要严办,没有违法乱纪的人,也可以让你寝食不安、惶惶度日。情治机关维护“国安”的权力固然扩张,“国安”表面上似可得到更好的保护,实际上却可能因政府滥权、社会对立而恶化。

  法律必须符合“明确性原则”,法条更不能用词模糊。蔡政府口口声声指民主先进国家,如美、英、加、德、纽、澳都有类似《反渗透法》的规范;就算他们有类似法规,但橘逾淮为枳,先进国家的民主竞争,就没有听闻政党利用网军来攻击对手、带风向的情事,在“我国”就会发生。

  类似的法规在民主先进国家或许可以施行,因为他们有足够的民主素养,尊重法规的基本精神;但到了“我国”就极可能被滥用,所以在没有深入讨论、获得共识之前,绝不能轻率通过。目前,《反渗透法》包含太多未清楚定义的模糊地带,却又没有施行细则,等于授权行政部门一张空白支票,只要在政治上忤逆当局,就可能成为“依法”遂行政治“斗争”的对象,那就会来到处处是警总、到处是线民的“绿色恐怖”时代。

  在政治上,两岸关系其实非常微妙,全世界没有类似两岸之间,在政治军事上斗争,经济上却又如此合作的关系。若两岸关系在过去敌对时代是一种极端,正常的两国关系又是另一种极端的话,当前的两岸关系其实处于中间:非敌非友、亦敌亦友。对岸不放弃“武统”,基调却是“和统”,两岸最佳关系,应该是各凭本领的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但《反渗透法》要将大陆视为“境外敌对势力”,要用对付交战敌国的手段来对付大陆。

  这是将两岸间的“安全瓣”完全刨除,让奔走两岸间为和平而努力的个人和机构,因《反渗透法》的刀斧已架在颈项上,为求自保只好放弃努力,断绝两岸来往。当两岸间没有互动交流之后,三通可能被断绝而回到冷战时代,两岸的战争一触即发;本来相对遥远的“武统”,将成为随时必须面对的巨大风险,但蔡政府完全不去思考这种严重后果。

  《中国时报》创刊超过半世纪以来,坚持自由民主、捍卫新闻自由,立场始终如一;两岸展开互动之后,不遗余力担任两岸和平发展的建言者与监督者,数十年来态度一贯。而且无论蓝绿执政,对政府施政纵然有所评论,都秉于知识分子的良知,提出不同角度之看法,供政府在多元思考下做出最周全的决策,而这也是媒体存在的最主要价值之一。

  蔡衍明先生入主中时集团,秉持余纪忠先生爱国家、支持和平统一的信念,加上他在大陆经商20年的亲身经历,提出“台湾人就是中国人”、“两岸经由融一实现心甘情愿的统一”等无色觉醒主张,却不见容于执政党,未来非常可能因报社某些报道而被扣上涉嫌违反《反渗透法》的罪名,办公室与住家被搜索,个人被检调侦讯,这种压力和风险任何人都难以承受。如果《中国时报》与《旺报》因而必须自我检查、限缩言论尺度,这不仅是对言论自由的最大戕害,让台湾民主成就倒退数十年,跟着民进党指挥棒演奏乐曲的《中国时报》与《旺报》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尤其《旺报》是两岸社会的沟通桥梁,让台湾理解大陆,大陆理解台湾,过去10年《旺报》发挥很重要的两岸沟通角色,失去《旺报》,失去两岸沟通媒介,对民进党长期执政会有利吗?对蔡英文心向往之的“蔡习会”不会是助力的流失吗?我们期待民进党及其支持者放开选战思维,慎重思考未来如何与大陆民间社会沟通的问题。

  回到现实,《反渗透法》的压力太过沉重,《中国时报》与《旺报》正慎重考虑是否撤回长驻大陆的记者,并暂停报道两岸新闻,等待民进党政府厘清“渗透来源之指示、委托或资助”中,所谓“指示、委托或资助”的定义与行为规范细则,再行恢复相关报道与版面,一方面避免同仁暴露于不确定的刑事风险之中,二方面也可以在“中华民国”新闻史上,留下媒体抗议言论遭到箝制的历史纪录。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