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每周都有活动,尤其各种工作坊相当受欢迎,有的教人自制洗洁剂、体香剂、洗发皂、牙膏等日常用品,有的教人拿旧裤袜制作清洗用海绵,有的指导零厨余食谱和做菜方式,有的教人延长家电寿命和改造旧家具。
也有一些学术性工作坊,请来心理学者探讨人与消费的关系,检视自己的消费模式,继而思索购物行为背后的情绪反应及动机。
还有一个工作坊教人“解剖垃圾桶”,从自己丢弃的垃圾中,思考哪些东西可以改用更永续的替代品。
人们把废弃物扔进垃圾桶后,就不会再看那东西一眼,但若认真看清自己丢弃了什么、多想一秒,或许会更明白真正所需,把多余的东西清出自己的生活。
“零垃圾之家”志工盖林家里以前的浴室3层置物架摆满东西,最上层有乳液、丈夫的刮胡用具;中层有化妆包、卸妆棉和十多个瓶罐;下层是洗发精、香水和牙膏,同类产品还不只一罐。
这就像任何家庭的浴室置物架,一点也不出奇。但自从盖林接触到零垃圾理念,发现许多习以为常的用品其实有更环保的替代方案,于是展开彻底清理。
她用手工皂取代沐浴乳,自制固体牙膏取代市售牙膏,自制体香剂取代市售体香剂,自制洗发皂取代洗发精,丈夫的塑胶抛弃式刮胡刀改为金属刮胡刀,心态上返璞归真后,绝大部分的化妆品也可以省了。
现在,盖林的浴室置物架只要一层空间就绰绰有余。她接受中央社记者访问时说:“可见我们不需要那么多东西,而且很简单,只是在购物时选用不一样的产品,并不改变平常的盥洗习惯。”
54岁的盖林在“零垃圾之家”担任志工半年,今年2月搬家到南部大城马赛,每次回到巴黎,仍会抽时间来当志工,有时帮忙顾店,有时开办工作坊,同时吸收关于“零垃圾”的新知。
她的专长是裁缝,平时替舞蹈学校制作舞衣,她自嘲:“这一点都不‘零垃圾’,毕竟舞衣只在表演时穿5分钟。”
但在工作坊里,盖林教人修补旧衣、制作布质卫生棉或盛装零售谷物蔬果的小布袋,她笑说是“赎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