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2月18日电/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研究2021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其中,首次提出的“需求侧改革”具有深远的政策意义。
中国网发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文章分析,为什么要进行需求侧改革?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回顾一下从2015年就开始的供给侧改革完成了哪些任务。供给侧改革通过以三去一降一补为核心的一系列措施使得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明显提升,库存得到了进一步的消化。同时,企业杠杆稳步下降,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有所缓解,国家社会生产供给韧性显着提升。这一点在疫情之后我们经济恢复的速度中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除了国内的情况以外,供给侧改革还帮助提升了我们国内生产在国际范围内的影响力。供给侧改革有机整合国内生产,在工业、制造业领域推行集约化、高效化生产,聚合产能、提高效率,创造了一些大型的具有影响力的优秀企业,并且在创新战略的推动下在特定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优势地位,从而为我们的走出去战略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然而,在投资、消费、进出口这三驾拉动经济的马车中,如今投资的边际拉动作用已经逐步减弱。虽然新基建等措施很明智,但是投资拉动的效果有较长的时滞效应,并不能反映在即时的经济增长上。而进出口的问题则更为严峻,海外疫情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国际贸易供需产业链受到了阻碍。再加上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这些都为进出口贸易增加了不确定性。
相对于投资和进出口,消费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巨大的,而且几乎是即时的。中国有着庞大的市场,积聚了庞大的消费潜力,再加上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稳步上升,结合消费升级的现实,消费能力和愿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所以,我们应当开始扭转消费偏弱势的现实,充分调动国内需求侧的活力,拉动经济复苏增长。
为应对一系列不利情况,中国适时地提出了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旨在通过构建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进一步释放经济增长潜力。而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就是要解决国内供需的结构性矛盾问题,释放需求的活力来牵引供给,让供需两侧有机地结合起来。
文章指出,如果说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解决产能过剩,那么需求侧改革的核心就是解决需求不足。供给侧改革提升了生产效率,这些产品则需要通过调动社会需求,借助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格局来被充分消化。供给是生产的起点,需求是生产的终点,两者是相互影响的,并不能完全割裂开来。通过供给侧改革缓解需求不足的弊端,就是为了更好的创造供需之间的动态平衡,用结构更合理的需求结构来倒逼更高效的供给结构和更高级的需求结构,来催生创新性更强的供给结构。
除此之外,国内需求不足并不是表面上的整体需求不足,而是由于结构性问题导致有效需求不足。比如在地产投资等方面占居民收入比重过高,对居民消费造成了明显的挤出效应,只有通过需求结构性改革,优化居民的支出结构,才能更好地释放潜在需求能力;同时,采取更多地民生政策也是提升有效需求的关键,包括进一步深入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发挥税收的在分配作用,提升就业市场效率,提高就业质量等等也都是需求侧改革的重要方面。
落实需求侧改革是为了更好地打造需求与供给的动态平衡机制,这种动态机制将可以更充分地调动社会消费潜力和生产能力,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