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1月3日电/贵州铜仁是贵州省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规模最大的城市。近年来,铜仁累计搬迁64759户293579人,其中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12.55万人,约占全省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人口的54%。搬迁户能不能住得安心,关键在于是否有稳定的收入。为此,铜仁市全力推进“新市民•追梦桥”工程,把就业作为易地扶贫搬迁户“追梦”的头等大事,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收入”,并初步探索出解决搬迁户“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的方法。
畅通信息应对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主要指因季节性或技术性原因而引起的失业,即由于经济在调整过程中,或者由于资源配置比例失调等原因,使一些人需要在不同的工作中转移,使一些人等待转业而产生的失业现象。为此,铜仁建立起可视化的“新市民•追梦桥”大数据平台易地扶贫搬迁服务系统。一方面,详细记录搬迁户就业信息,另一方面,汇集企业岗位需求信息。如果搬迁群众就业困难,平台将第一时间将信息传送至相关帮扶部门,有针对性地匹配岗位。从实践效果看,对于劳动供需条件基本一致的,相关就业信息可及时发送至贫困群众与用工企业实行双向选择;而对于基本条件符合、但还需技能培训才能上岗的贫困群众,则有针对性地对其开展技能培训或为企业发放一定补贴以工代训,由此实现就业的精准帮扶与零缝隙衔接。
因人施策解决结构性失业。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不充分的原因很多。例如,有的缺乏必要劳动技能,有的因为家庭原因难以按照固定工作时间劳动,还有的虽有强烈劳动意愿但因年龄太大找不到合适岗位。针对“能力不对岗”问题,铜仁采用“送出去+引进来+培训教育”方式解决,通过政府对接“送出去”一批劳动者,通过把握产业转移机遇“引进来”一批适合就业的企业;同时,积极发挥院校作用,根据就业诉求,进行应用技能培训或开展现代经营管理技能培训,使其符合企业用工需求或高层次人才需求。针对“时间不对岗”问题,铜仁通过在迁入地建立“微工厂”“刺绣坊”等办法,为需要照顾家人的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
灵活就业缓解周期性失业。受经济影响部分岗位需求减少,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容易出现周期性失业。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贫困群众面临较大就业压力,按照“六稳”“六保”要求,铜仁一方面强调综合运用“减、免、缓、返、补”等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解决贫困群众稳岗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自身优势推进灵活就业。首先,针对幼托、家政、养老等市场“刚需”,加快构建规范化培训体系,培养适用性人才,以达到增岗及就业目的;其次,针对文旅市场消费短暂沉寂过后可能出现的“井喷”,提前推进传统手工业、特色文化产业及旅游业融合创新发展,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
当前,铜仁市正围绕健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争取3年至5年后,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更加充分、收入稳步提高、精神持续提振,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陈俭(贵州省铜仁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