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一滴水”折射生态之变
http://www.CRNTT.com   2022-06-05 13:45:24


  中评社北京6月5日电/据新华网报导,红树丛生、鹭鸟成群、鱼翔浅底。站在清澈的鸭尾溪边,69岁的海口市民黄永荣感叹:“这是闹市里久违的清新感。”

  6月1日,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发布的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21年海南全省地表水和近岸海域水质持续为优,水质优良比例分别达92.2%、99.77%。

  水,一度是海南生态环境的短板。早些年,海南由于农业面源污染,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不断下行;入海排污口逐年增加,部分海域浑浊腥臭;管网缺失,包括海口市鸭尾溪在内的部分内河湖“臭”名远扬,成为城镇的“伤痕”。

  海南污染防治,从“一滴水”开始。

  抓“截污扩容”,精准排查堵住源头。海南在水源地实施“一源一策”,农业种植养殖业逐步退出,管理巡查加强,完成122个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2018年以来,海南还累计投入154亿元用于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新建污水管网3800公里,堵住了一批入河、入海排污口,消除了一批污水管网“空白区”。

  抓“水系连通”,赋予水体“二次生命”。海南以“海绵城市”理念串联水系与湿地;将封闭的内河湖疏浚并连通;拆除近海违法围填项目,增加海湾洋流动力。曾经相对闭塞的各类水体,逐渐开始“活”起来、动起来。

  抓“横向补偿”,流域生态共同守护。上游护清水,下游给补偿。2019年8月,分别位于赤田水库上、下游的保亭和三亚签订了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同时要求考核“水质+水量+行动”。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规划与政策研究所所长王敏英介绍说,这种“三维”考核的“横向补偿”机制,让保护者在生态治理上有了更多的资金和更大的动力,试点后将逐步推向全省。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