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6月17日电/2015年融资环境好的时候,不少企业选择短债长用,通过“滚债”将规模做大,但是这个过程往往会使得这些企业的负债率很高,一旦遇到了去杠杆、强监管的宏观背景,就会出现债务危机。
“如果你不扩张的话,外界看不到你的发展势头,融资就会比较困难;但如果盲目扩张,单靠自身的造血功能,是很难提供充足的现金流的。”
2018年6月2日,“16凯迪债”无法支付利息,成为凯迪生态(000939.SZ)今年第二只违约的债券,也是今年市场出现的第22只违约债券。
根据wind统计,今年发生的22起债券违约事件,涉及发行主体18家,合计债券余额约202亿元。而在2017年同期,违约的债券仅有9只,合计规模也仅为72亿元。
据《财经》杂志报道,在76.97万亿元的债券余额中,有24.56%的债券将会在一年内到期,15%的债券到期日集中在2018年6月份,对于各发行主体来说,依然有不小的偿债压力。
6月11日,凯迪生态再度发布公告,梳理了从2018年3月15日至今未能偿清的债务,涉及近40家贷款单位,总计超过17.9亿元人民币。
与往年相似,2018年的违约主体依然集中在钢铁、煤炭、化工等“两高一剩”行业。违约主体也多深陷短债长用、盲目扩张、应收账款难回笼、破产重组等困境之中。
除了自身原因外,去杠杆、强监管的外部环境,也使不少“举债发展”的企业面临融资难、融资成本增高的难题。当债券到期,新的资金无法到位,违约债券就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