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从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理解“新发展格局”
http://www.CRNTT.com   2021-03-13 08:45:01


  中评社北京3月13日电/今年全国两会,“三新”,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成为会内会外普遍关注的话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符合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顺应了新型经济全球化的国际期待。构建新发展格局,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的特征将更加明显,经济增长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依托国内市场构建国内大循环,需要清理堵点,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经济循环动态平衡。

  经济日报发表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原副院长何建华文章表示,构建新发展格局,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循环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不能割裂开来、片面强调某一方面。从更高的战略层面认知,新发展格局应当是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的发展格局,是确保自主可控、安全有利、“做好自己”的实现路径,有利于从容应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变化趋势,从而为对内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强大坚实的财富效应与物质保障。

  文章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重在正确处理好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循环的关系。一是要把握好自主可控、安全有利的原则,在国际循环中分辨是非、分清利弊,比如招商引资要注重导入产业资本,对金融资本流入宜谨慎,对债务资本泛滥侵入要阻挡;二是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对不同地区城市、行业企业就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循环开展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对优势明显的行业如汽车、家电、建筑业等应鼓励其参与国际竞争,对优势不明显、成长中的行业企业实行国内培育;三是要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将东部地区的行业企业产能尽量导向中西部地区,通过国内大循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不是一味地向东南亚以及具有成本优势的国家扩散;四是应大力开拓欧盟、东亚、“一带一路”沿线和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建立与拓展更广泛的国际经贸合作“朋友圈”,实现国际循环的新型经济全球化再平衡。

  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摆脱对不符合新发展阶段要求的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创造了世界奇迹。然而,一些经济发展模式也存在不可持续的弊端,应当尽快实现转型升级,比如资源套利型应当朝着创新驱动型转变、规模扩张型应当朝着投入产出型转变、人口红利型应当朝着知识创意型转变、债务资本型应当朝着节制资本型转变等,以切实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举例来说,野蛮生长型模式理所应当向绿色生态型模式升级。过去一段时期,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产业结构出现低端化、同质化明显而集群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令中国付出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扩大城乡绿色空间,解决好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营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
构建新发展格局任重道远,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面向2035年远景目标久久为功“做好自己”,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一定会跃上新台阶,世界也必定会进一步拥抱中国。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