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汪毅夫:中国现代民俗学史的福建时期
http://www.CRNTT.com   2019-04-15 00:23:16


 
  例如:

  1.顾颉刚的《泉州的土地神》(载《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周刊》第一、二期,1927年1月5日、1月12日)记,泉州的土地神庙单祀土地公,庙联也是不常见的“公公十分公道,婆婆一片婆心”,而是“天下无双老大,人间第一正神”,又记其“祀神的混乱”情节并指出:“民众的信仰本不能适合于我们的理性,我们要解释它,原只能顺了它们演进的历史去解释,而不能用了我们的理性去解释”。顾颉刚的《天后》和容肇祖的《天后》发表于中山大学《民俗周刊》第41、42期合刊(1928年12月),但均作于1927年、属于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的成果,是中国现代民俗学史上最早的、也最具学术价值的妈祖研究论文。

  2.林语堂的《<平闽十八洞>所载古迹》(载《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周刊》第一卷第二期,1927年1月12日)开其端,其后有叶国庆《<平闽十八洞>研究》(燕京大学1931年学位论文)、李亦园《章回小说<平闽十八洞>的民族学研究》(载《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第76期,1994年),由此形成了高学术水准的研究系列。

  3.张星烺的《泉州访古记》(载《史学与地学》第4期,1928年10月1日)、《中世纪之泉州》(载《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周刊》第一卷第一期,1927年1月5日),陈万里《闽南游记》(收《泉州第一次游记》、《泉州第二次游记》、《泉州第三次游记》和《旅厦杂记》,上海开明书店1930年版)、顾颉刚的《泉州的土地神》和《天后》,容肇祖的《天后》,戴密微、艾锷风的《刺桐双塔》(The Twin Pagodas of Zayton)、艾锷风的《福建闽南的两座方形古塔》(The Ashar Pagodas an Fuching in southern Fu-ching)和《刺桐的花岗岩石碑断片》(Zaytonshe Granitbruechen)是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开创“泉州学”研究的奠基之作。

   在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学术队伍里,林惠祥是厦门大学历史社会学系第一届第一名,也是该系该届仅有的一名毕业生,是厦门大学毕业证书第一号的获得者。当年,他申报的课题是《闽南的下等宗教》,林惠祥后来是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曾任中研院蔡元培院长的学术秘书;程憬曾任胡适的秘书,后来有《夏民族考》(1930)、《中国的羿与希腊的赫克利斯》(1936)、《古蜀的洪水传说与中原的洪水神话》(1943)、《山海经考》(1943)、《后羿与赫克利斯的比较》(1943)、《古代神话中的天、地及昆仑山》(1944)等学术著作。

   在中国民俗学史上的福建时期,福建协和大学同厦门大学还有合作的计划,1927年1月,顾颉刚、容肇祖、潘家恂到福州,1927年2月,陈锡襄、郑宾于到厦门,两校商定了合作推动民俗研究的计划。

   福建协和大学(现名福建师范大学)是我的母校、厦门大学则是我兼任了20年教职的学校。在中国民俗学史上,福建协和大学和厦门大学曾经风流一时,这令我颇感高兴!

   附带言之,本文是2014年9月17日我在台南成功大学的演讲大意,我在演讲时说了“这是一个可以做学位论文选题的重要时期”。成功大学特聘教授陈益源的博士生李姿莹听讲后,在陈益源教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中国民俗学福建时期研究》,令我读而深为感佩。李姿莹博士现已入职闽南师范大学,并同该校毕业的一位帅哥结了婚,两岸学者、师生、学生之间的因缘多么美好可贵!

  (作者汪毅夫系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讲座教授)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