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环球时报评:如何破解国际抗疫话语权的困境
http://www.CRNTT.com   2020-05-08 09:45:22


 

  傲慢偏见下被遮蔽的中国。早在1978年,知名批评家爱德华·萨义德在《东方主义》中曾一针见血批评世界文化传播中的“西方中心主义”。这种文化上的傲慢和心理上的狭隘迄今还广泛存在,即便中国从昔日积贫积弱一步步成为今天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东方主义”及背后的“西方中心主义”仍像是符咒一样,左右着很多人的认知与判断。在这种傲慢与偏见思维的主导下,加上国际信息传播逆差和人为的操纵,让疫情暴发以来中国的真实形象不同程度受到选择性遮蔽。《纽约时报》此前在评述中意两国“封城抗疫”时给了截然相反的解读,无情榨出了“西方中心主义”皮袍下的小心思,即“中国说什么做什么,都是错的”。

  利益驱动下被歪曲的中国。西方社会对中国负面认知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也远非几家媒体、几个政客能够塑造和左右的,背后还有攀附在这条“反华价值链”上形形色色的利益集团,要想彻底改变很难一蹴而就。在歪曲中国问题上,西方主流媒体向来冲在台前,西方政客以软硬两手间接掌控,军工集团看重的是源源不断的军火销路,部分商业集团长期出于一己之私暗中发难,一些人权、环保组织依赖营造中国的负面形象而生存,“藏独”“疆独”“台独”“港独”等力量则利用媒体、影视、图书来实现既有的反华诉求,公关公司和智库受“金主”所托,与媒体形成利益捆绑,以专业手法扩大传播效果,影响普通民众认知。

  此次疫情给我们提了个醒,无论这些年对外传播和国际形象塑造做了多少努力,但在“西强我弱”的舆论格局下,中国走出话语权困境可能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时间,反转任务长期而艰巨。现阶段,中国做任何事都有可能被推上风口浪尖,被误解、被质疑、被抹黑是一种常态,这是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必须经历的路程,必须承受的代价,最终还是要靠努力发展好自己,才能赢得与中国实力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