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专家:“第三世界”面临疫情“第三波”冲击
http://www.CRNTT.com   2020-05-18 10:00:26


 
  以往主要由资本的世界流动推动的全球化进程中,由于资本并不提供公共物品,加上资本意志对国家意志的消解,被卷入全球化的国家普遍在政治上或轻或重陷入失能,增进国民福利和抵御危机的能力大为减弱。与此对应,亟需的是全球性的公共服务体系和面对共同问题时的共同解决机制,包括针对全球和各国的危机处理机制。但在资本驱动的全球化中,这些方面的建构显然是短缺的,过去一些年流行着的“全球治理”概念,并没真正转化或落实为实践。

  构建有责任感的“复线全球化”

  随着疫情全球蔓延,对全球化的悲观声音增多,普遍认为以往的那种全球化模式已经走到尽头,未来需要展开“全球化的重构”。以往由资本驱动的经济全球化是单线条的,没考虑到各个国家在解决内部问题及全球性问题时对公共物品的需求,这实际上是有利于少数人的全球化,带来了包括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在内广泛不同人群间的利益疏离和政治撕裂,也削弱了各国的自我维护能力和对公共福祉的承诺。

  单线条的全球化及其内化中导致的国家失能,不可能以去全球化的方式解决,只能通过调整全球化的演绎路径来改进,需要在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建构共同的国际协调和行动机制,帮助各国尤其欠发达国家改善财政状况、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丰富应急治理手段。这种升级版的复线全球化是包含危机应对、财政共济、政治协商等功能和机制在内的多方向的全球化,也是包含人对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需求的全球化。多方向展开的全球化和国内国外资源的结合,才有可能化解经济全球化的单骑突进及其内化给很多国家带来的政治失能问题。

  “复线全球化”也是有责任感的全球化,不能完全以逐利为动机,要在资本的扩张中有机契入面向各国和全球的公共物品供给,使全球化真正有利于各国维护公共秩序、拓展公民福利、促进利益共享。也就是说,在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内部事务容易受到外部影响、主权国家自我调节功能被弱化的同时,需要为各国内部问题的外部解决创造途径。

  经济全球化近些年来表现出越来越多负面性,很大程度是政治意志对资本意志的规制不足造成的,复线版全球化不应只为资本的世界扩张创造条件,也要通过创设一定的全球性机制,为资本在世界扩张中的责任承担做出规制。缺乏国际中介来监督、评价和约束的资本流动是利润导向的,“复线全球化”并非不讲利润,但同时也要追求公共利益,防止在资本流动中的公共物品流失和多数人的福利受损。

  新冠疫情是人类面对的共同危机,也是反思全球化弊端、升级全球化版本的契机。人类对公共卫生的共同需求,是“复线全球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世卫组织在这次全球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效率仍然有限,还需升级和拓展功能,比如对抗疫物资、人员、技术等的全球协调和配置。中国在此过程中也应积极发挥作用,要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等国际经济合作议程的同时,加入共同的社会、安全等国际合作议程,避免再次落入以往全球化的经济主义窠臼。(作者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