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文学所所长徐学教授(左)与中评社副总编辑罗祥喜在两岸客家文化研究院,深入探讨如何宏扬和提升客家文化,开展两岸客家文化交流合作、打造客家人的精神家园等。 |
中评社永定12月27日电(记者 罗祥喜)应两岸客家文化研究院的邀请,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徐学教授,12月26日来到风景清新秀丽的永定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仔细考察基地的建设情况,并对基地重要组成部分的两岸客家文化研究院之未来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徐学教授虽然没有客家血统,但会讲流利的客家话,有强烈的客家人意识。徐学说,他自15岁至22岁到闽西山村务农,历任生产队保管员、政治队长、大队团支部书记、青年场场长;身高从一米五长到一米七。
徐学说,一个人的故乡不一定是他的出生地,也不一定是他的籍贯,而是他少年时代成长的地方,因为他的精神发育和生理发育都是在闽西客家地区完成的。所以他内心深处一直以为自己是客家人,是吃客家米、喝客家水长大的;在他20年前出版的散文集《陀螺人生》的自序里,就写到自己是一个客家人,内心深处葆有丰富的客家情怀和客家元素。所以他一直觉得他应该对客家有所回报,有所感恩,也希望能与两岸客家文化研究院的同仁,在挖掘、整理和传播客家文化的事业中尽一份绵薄之力。
徐学说,来到位于永定金砂生态园区的两岸客家文化研究院现场,有很多感悟与想法。讨论得出的基本共识是:应把园区打造成一个精神家园,成为一个灵修场所,一个以文化为主的园区,立足客家、面向全世界,尤其面对台湾的客家学者教授;弘扬客家文起八代之衰的昌黎精神和重文兴教的精神;生态园应该加紧步伐,加快建设,两三年内有所建树,不负海内外客家人的嘱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