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2009年10月25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泰国华欣出席第四届东亚峰会。这是会前集体合影。 |
东亚峰会的概念最早是由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于2000年提出的。东盟1995年在第五次首脑会议发表的宣言中强调,东盟国家要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加强合作,努力加速东南亚一体化进程。会议还决定,每年举行一次非正式首脑会议,欢迎其它亚洲国家的首脑参加。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给东亚各国造成了灾难性的损失,但也激发了各国推进地区合作的强烈愿望。同年底,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聚首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10+3”合作机制正式启动。
2001年,由参加“10+3”会议的东亚13国26位专家组成的“东亚展望小组”提出了建立“东亚共同体”的报告,为东亚地区合作勾勒出发展蓝图。2004年在老挝首都万象举行的第八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各国领导人决定,2005年在吉隆坡召开首届东亚峰会。
2005年4月,东盟十国在菲律宾宿务举行外长会议,就东亚峰会的日程、形式和参与国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一致赞同东盟应在东亚峰会中发挥核心和主要驱动作用。7月,在万象举行的第38届东盟外长会议建议:东亚峰会定期在东盟成员国举行,由东盟轮值主席国主办。
东亚峰会是与东盟峰会同期举行的年会,由东盟轮值主席国主办,峰会的模式由东盟和东亚峰会其他所有参加国共同审议。东亚峰会是一个开放的、包容的、透明的和具有前瞻性的论坛;东盟在东亚峰会及东亚合作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东盟组织提出的参加东亚峰会的三个基本条件是:应是东盟的全面对话伙伴;已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与东盟组织有实质性的政治和经济关系。
东亚峰会作为东亚地区一个新的合作形式,致力于推动东亚一体化进程、实现东亚共同体目标。峰会为年度领导人会议机制,由当年的东盟轮值主席国主办,峰会议题由所有参与国共同审议。东亚峰会目前(2009年10月)有16个参与国,即东盟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6国,因此峰会也被称为“10+6”峰会。
目前(2009年10月),峰会已初步形成经贸、能源、环境部长的定期会晤机制,但仍主要通过外长工作午餐会或非正式磋商以及高官特别磋商,就峰会后续行动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交换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