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新疆乌苏玉米地里种出“尼龙”
http://www.CRNTT.com   2018-10-28 10:41:48


  中评社香港10月28日电/“拉进去是一车玉米、秸秆,出来居然成了纺织材料。”乌苏市西大沟镇村民马国义感到不可思议,最近两个月来,自家地里种的玉米不再当粮食、饲料卖,却在生产尼龙等纺织材料的工厂里找到了新角色。

  新华社报道,乌苏市位于中国新疆西北的塔城地区,是新亚欧大陆桥沿线的重要城市,同时也是新疆玉米、棉花等大宗作物的重要产地之一。如今,乌苏的玉米、小麦等作物又有了新用途,成为纺织品原料。

  变化始于2016年上海凯赛生物新型纺织材料项目落户乌苏。

  总部位于上海的凯赛公司是一家专门以生物制造方法替代石油化工传统途径生产特种单体化学品或聚合物新材料的高新技术企业。2016年起,凯赛与乌苏市签约,在乌苏化工园区开工建设化纤产业园,聚酰胺和二元酸等材料是该园区的主要产品。

  “聚酰胺就是尼龙,传统的尼龙是通过石油基材料提炼制造的,”凯赛(乌苏)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洪波介绍,“我们的聚酰胺使用生物基材料,绿色、环保、可再生。原料就是农民地里的玉米、小麦和秸秆,一年预计可以收购三四十万吨。”

  秋收以来,马国义两个月里几乎天天开着卡车来往于邻近的几个村子和工厂,不但把自家作物卖到工厂,还组织了车队替乡亲们运粮,挣外快。

  “我们村里两千亩地,大多种的是玉米。以前种玉米一亩地顶多挣六七百元,还怕赔钱,现在卖到工厂能挣一千多。”马国义说,“以前怎么也想不到,尼龙也能从地里‘种’出来。”

  如今,凯赛乌苏园区的大量产品订单都来自欧洲。“乌苏在中欧班列铁路沿线,区位优势明显。”王洪波说,“我们的客户大多来自德国等工业基础雄厚的国家和地区。”

  曾经,驼队载着东方丝织品穿越瀚海、草原,沿着古丝绸之路运往欧洲;如今,从乌苏出发,顺着新亚欧大陆桥远销欧洲的生物基纺织材料正成为“一带一路”上的新名片。

  中国政府2017年发布的《“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强调,要提高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取得对石油路线的竞争优势,实现规模化生物法生产与应用。

  “相比石油化工,生物制造还是小产业,但生物基材料的广泛应用正逐渐成为趋势。”王洪波说。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