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前首相于今年八月末突然宣布因病辞职,引发日本国内震动,也引起中国的高度关注。安倍前首相第二次执政长达七年八个月期间,中日关系跌宕起伏,经历了可谓矛盾迭加、冰火两重、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多个阶段,给中日关系积累了一些正面资源,也留下一些负面清单。
我总结认为,安倍前首相在任期间为中日关系积累了点、线、面三大资源。
第一,设计提出并坚持推动中日关系高层互访引领发展的“三步走”(第一步李克强总理访日,第二部安倍首相访华,第三部习主席访日)。积极主动促进两国领导人交流互动,与中国领导人一道,高层引领中日关系步入正常发展轨道,这是一个重点也是焦点,是新时代两国关系机制建立历程的标志点。
第二,从消极应对甚至间接对抗,到正面评价和务实参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日方从其国家利益出发,排除出于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在地区争夺领导权的零和思维障碍,与中方相向而行,为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注入新能量,为契合新时代的中日关系健康发展拓展了新空间。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执政的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先生持安倍前首相的亲笔信参加“一带一路”峰会,并获得习近平主席的单独会见。虽然中日就“一带一路”采取的是灵活的第三方合作形式,但内容是经济合作。这是一条线,既是两国政治外交关系的纽带,也是两国经济关系发展的延长线。
第三,在美国特朗普政府推行美国优先、单边主义,致使中美发生严重贸易摩擦,包括日美、欧美等主要经济体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和损害的深刻严峻形势下,安倍前首相与中方达成共识,秉持世界经济自由化理念,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共同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共同担负地区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应有责任,难能可贵。这是一个面,既反映在维护地区和世界经济秩序、体制和格局上,也反映中日具有共同的战略利益高度。
另一方面,安倍前首相辞职为中日关系也遗留下历史、现实和将来的三大负面清单。
第一,历史问题。岛争问题,这是一个历史问题。安倍首相在辞职时获得了中国老百姓的肯定,但他随后在9月19号参拜靖国神社,可谓晚节不保,真实反映其右翼史观的初心不改,导致中国老百姓对其的评价一夜之间发生变化,可谓恶评如潮。钓鱼岛问题,本质上也是历史问题。安倍执政期间,大肆强化了钓鱼岛争端,日本媒体几乎每天报道中国公务船入侵日本领海,事实上成为日本国民对华负面认识的主因之一。安倍2013年12月公然参拜靖国神社,是继小泉之后日本首相时隔八年之后的严重事件,致使中日关系再次跌入冰点。而安倍及安倍政权的这种做法给中日关系实际留下了最严重的负面资产和最大政治安全隐患。 |